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刀与木的碰撞 情与神的震撼
刀与木的碰撞 情与神的震撼
──论徐匡的现实主义版画艺术
作者:林木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1-20

《草原之夜》黑白木刻 26×20cm 1979年

提到徐匡,美术界的人几乎沒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我70年代中期就临习过徐匡的版画,还拍过他的《草地诗篇》若干局部以作范本。后来才知道,美术界好多人都在那个时代学习过或关注过徐匡的版画,注意过他的60年代的《乡村小学》、《纤夫恨》、《红岩插图》,70年代的《草地诗篇》等作品。今天,年轻一些的同行也熟悉徐匡,因为从文革十年后的1979年恢复全国美展开始,徐匡包揽了五年一届的最具权威性的全国美展之第五届、第十届版画类别的最高奖,第六届全国美展版画银奖,这还不包括这段时期中的如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金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洁白的哈达》1984)等一系列高级别奖项。第十一届全国美展,71岁的徐匡没再参加了,他希望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尽管他的为地震一周年而创作的《山寨依然美丽》已经发表在包括《美术》、《美术通讯》、《四川美术》在内的很多美术杂志上,同时也展出于中国美术馆,评价很高,要参展肯定又要获奖。被称为“获奖专业户”的徐匡对获奖其实很淡泊。我问他究竟获过多少奖,他说不清,也从来没有专门的统计。

在偌大的中国,徐匡凭什么去接二连三拿这些全国性国际性高级别奖项?

徐匡是名人,是大名人,这一点都没问题。但让人相当诧异的是,真正认识这个名人,且与之打过交道的的美术界名人反倒不多!因为徐匡很少去北京,也较少参加美术界的活动。这个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与周思聪同班的徐匡很少去北京。偶尔去一次,事完就走,喜欢安静的徐匡,“只想尽快逃离京城!回到平静的生活”。1958年附中毕业,成绩优秀的他明明可以升美院,但在那个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里,一心向往到生活中去创造真正艺术的徐匡却坚决要求马上去克拉玛依。克拉玛依没去成,这位性情中人却又与同学吴强年同去了西南的重庆。由此开启了徐匡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紧贴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生涯。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绝对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也决不仅仅是个艺术理论的概念。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艺术和生活本来就是二位一体。我建议大家去看
徐匡的博客,看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如何享受他的生活,享受他的艺术,去看看这位美术界年纪最大的博主如何真诚地赞美他的同学赞美和感谢他的同事。也可以看到他如何幸福地回忆从1974年开始,一直到他去年71岁近40年中几乎每年都去的藏区和西藏,让我们也在徐匡博客中选定的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去分享他在藏区无尽的快乐:那些开滿鲜花的草甸,蓝天白云,雪山溪流,美丽的藏族姑娘,骠悍的藏族汉子,雪域高原上那种种魄丽、雄浑、崇高与壮美。当然,更有与藏族民众的快乐幸福息息相关的徐匡的快乐与幸福,那种真诚的感动与强烈的震撼。徐匡和我聊到藏区时那种幸福感可谓“溢于言表”。来自生活的艺术往往感人。那幅创作于1964年的《乡村小学》,是直接去农村搞“社教”,住在乡村小学,有感于农村孩子的“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相处时间越长,感情越深。也就产生了一种想画他们,表现他们,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就是那张 “文革”革命色彩似乎很浓的,创作于1974年的《不许奴隶制复辟》,那也是来源于徐匡深入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翻山越岭,冰雪铺天盖地,至今难忘”的深刻体验。如果联想到徐匡夫人阿鸽就出身于大凉山解放前的奴隶家庭,家中外公外婆两个舅舅被奴隶主毒打致死,一个舅舅被打致残,两个姐姐被卖掉不知去向的血泪史,我们难道还能怀疑徐匡创作此画的真情实感么?我70年代临习过的《草地诗篇》,也是徐匡深入阿坝生活两月余的成果:“我是1974年第一次去藏区深入生活。因为从报上知道在四川阿坝若尔盖有一个先进集体女子牧马班。后来知道它就在唐克军马场里,有城里来的知青,更多是本地的藏族青年男女,我在军马场生活了两个多月。最近因媒体采访重新翻开当年的速写和创作草图仍让人激动不己。虽然后来只画了《草地诗篇》,但还有许多美好的草地生活值得去回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两月的生活,大量的速写,快40年后尚“激动不已”的激情,就是这些作品感人力量之所在。直到今天,年过古稀的徐匡还保留着这种天生就的创作激情。例如他在《寄情草地》创作时就十分兴奋:“今早五点就醒了,因創作激动吧。一张放了好几个月的原版創作,每当看到它就一愁莫展,毫无創作激情。可经过几天努力居然有点绝地逢生的感觉,兴奋不已。” 而当作品完成之后,幸福之感则紧随而至:“真是山窮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现在正是信心百倍的坐在创作的过山车上,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享受艺术,这显然是一个凭情感而创作的真正艺术家的创作心态。徐匡对此十分自觉:“人们说我艺术常青,其实沒有什么奥秘,就是要关注生活,不要脱离生活关在画室凭空想像,久而久之画的东西就只能是概念的,感动不了人。自己看了都烦!手艺也提高不了。”徐匡后来创作的一批获奖作品,如表现藏族人民翻身作主人的《主人》(1978),壮硕如铁塔般的阳光汉子《高原的阳光》(1984),表现藏族老奶奶和小孙子天伦之乐的《奶奶》(2004)……无不是这种源自生活的感动与兴奋之使然,徐匡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关键字:徐匡,版画,现实主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