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作者:李焕民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1-20

《待渡》 套色木刻 41×33cm 1959年

徐匡16岁毕业于上海行知艺术学校,20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他放弃报考大学的机会,调到四川美协工作。不久就创作出了版画《海员》、《山城展望》、《待渡》。《待渡》构图很美,在水光粼粼的渡口,四位青年建设者静静地等待出发,其中三位女青年有的在阅读,有的在遐想。在大江的亮部一位男青年意气风发遥望远方,表现出在那个激情的年代青年人献身祖国的豪情。

1959年莱比锡举办“世界版画比赛会”,中国选送10幅作品参展:《待渡》位列其中,这在当时美术界是一件大事,各大报刊都有报道,时年徐匡21岁。

我想,徐匡的才能在于他较早地悟到了一个道理,造型艺术的特征是用形象说话,画家不仅要有基本功,而且要学会用画家的眼光观察生活,并使生活形象上升为艺术形象。

徐匡曾说:“作品的主题,不必特别指出。”他深知艺术中的真和善是通过美来体现的,对美的探索是画家一生的事。徐匡为了提高审美修养,扩大审美领域,在1962年前后他集中精力研究美的规律、美的民族性、美的个性。他用汉砖拓片的方法,融入浪漫主义情怀,自由发挥,创作出一批形式美很强的作品。《彝族姑娘》、《小山花》、《果园姐妹》、《秋收》等.有些是以线造型,有些是团块造型。突出变形之美、装饰之美、旋律节奏之美。这批作品产生于“政治挂帅”的年代,尤为引人瞩目。今天看来仍感新鲜,有创造性的审美价值。

徐匡经过这一段对形式美的研究之后,再回过头来进行主题性创作,情况大不一样了,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纤夫恨》、《红岩》小说插图、《抗日烽火》、《乡村小学》、《深夜》等等,不仅主题深刻,审美价值也达到相当高度。《纤夫恨》构图奇绝,悲剧色彩浓厚,黑白灰的处理别开生面,刀法丰富,是黑白版画特征极强的佳作,至今仍被收藏家所关注。《乡村小学》构思角度新,他把学生和老师隐藏于教室室内,着力刻画教室之外的环境,如阳光下的白墙、斗笠、锄头、花草、木窗,充分体现乡村小学的教育内容和生活方式,美丽的画面很自然地把读者带进一个真实、简朴、亲切而又陌生的世界。

关键字:徐匡,版画,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