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市场前沿 > 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猛于虎
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猛于虎
作者:杜卡    来源:《顶层杂志》    日期:2011-04-19

战后有哪些艺术新花样?

今天我们看到的战后及当代艺术的面貌,可以说是北方新教文化审美压倒南方天主教文化审美的情势。总体上,北方文化精神长于概念抽象(哲学音乐),南方文化精神长于声色味的感性艺术(绘画雕塑歌剧时装香水烹调)。而国际当代艺术在美国的主控下以概念抽象为主流,用法国评论家克莱尔的话说,是“拒绝视觉享受”。

战后当代艺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走到今天,已与商业社会充分搅拌成一团。二战后,西方经济复苏并迅速繁荣,美国当然是其中的龙头老大。一方面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自身,创造了消费文化。经营理念、销售方式、电视、电脑、网络、高速产出和变化的图像,无孔不入的媒介力量,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因子与传统中遗留下来的“纯艺术”,时刻进行着多角度多层次地沟通与融合。另一方面,艺术自身也在努力寻找更多观众,以求在纯商业文化的袭击下继续存活。特别是60年代“艺术死亡”的时候,艺术家的求生本能使他们必须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产品”。于是,艺术与世俗物品的多元结合,经过轰轰烈烈的波普艺术运动的推进,构成了当代艺术的重要景观。

波普艺术:“波普”也艺术

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它拒绝了带有伤痕的现代主义,也直接除去了抽象的概念,可谓真正结束了现代抽象艺术对内省的追求。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将艺术重新放回了这个热闹的世界里。作为半个世纪以来最有活力的艺术流派,波普时不时又重新回潮,或者说它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在这里产生了足够多的平庸,但真正的艺术也在其中不断孕育出来。  

一提到波普,自然就会想起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作品图式几乎千篇一律,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实际上,他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贾斯帕·约翰斯(Jasper Johns) 和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影响很大的艺术家有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奥尔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威瑟曼(Tom Wesselmann)、和雕塑家西格尔(George Segal)。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弥尔顿(Richard Hamilton)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的确,我们不必说安迪·沃霍尔、辛迪·舍曼这样以复制为乐的艺术家,我们且看企业运作模式是如何进入艺术创作的:“大工业生产的推销法则要求风格强化、标新立异。譬如风格鲜明醒目的口号,使人一眼便可分辨记住。而且最好是风格固定,批量生产。战后艺术市场横跨欧美两大洲,它对艺术家的效率和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牌子创出来后,不宜变更,为的是巩固市场。”艺术风格虽不能一句话概括,但也要有标志性的图像符号。这样的作品一旦被掌握权力的人(政府、画廊、收藏家等等)购买,就会将它纳入商业运作体系——更快捷、便利、效益更高的体系中去,从而更进一步地加速艺术的商业化。

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自身在行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派绘画。这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也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此举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的背景有密切关联。代表人物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1949年8月8日美国大众杂志《生活》封面上宣告波洛克是“美国最伟大的活着的艺术家”,把波洛克制造成美国“民族英雄”的形象,也更捧红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洛克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草图,而只是由即兴的行动完成。他把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通常是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钉在地上的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加拿大法裔艺术史家吉尔博(S. Gilbaut)1983年出版了《纽约是如何窃取现代艺术的概念的》一书,阐释了美国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捧炒为“典型的美国艺术”,然后将其推向欧洲确立为“国际艺术”,最后推崇为“普世性艺术”的三部曲。

极简主义:简约就是美

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极简主义走向另一个极至,并在 20世纪60年代也迅速兴起。它表现最原初的物体自身或形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众意识的压迫性。到了60年代中后期,极简派的雕塑风行一时。其风格大多以自然的色彩与材质所构成,简单明了,力图把作品减缩到基本的几何形状。减到最后,结果是取消物质,转为概念。不仅雕塑,极简派在建筑与绘画上的影响也巨大。劳申伯格、斯特拉(Frank Stella)和约翰斯是他们的代表。

观念艺术:什么是艺术

不论波普、抽象或极简,都还是在艺术风格与样式的范畴内做出不同尝试,而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观念艺术思潮,则将艺术实体完全消弭,从而转移到艺术的“意会”上。他们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象、色彩、结构,而且还取消了绘画、雕塑本身,颇有对“纯艺术”釜底抽薪之感。观念艺术直指作品背后的思想和观念,不拘泥于任何具体形式,常常运用多种媒材来表达。杜尚(Marcel Duehamp)的作品“小便池”、“自行车”等正是最为经典的颠覆性的例子。

在欧洲,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也是与杜尚齐名的观念艺术先驱。他最为人熟知的艺术语言,是"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蓝色本身象征着天空和海洋,象征着没有界限。而这“克莱因蓝”更被誉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明净空旷、高贵静穆。这样的单色画,为战后欧洲艺坛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感觉空间”。克莱因曾说:“表达这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就能让心灵感知——我相信,这就是引导我画单色画的感觉。”其中,拱形海绵是一个著名的系列。因为海绵的吸水特性,艺术家尝试将之用于色彩领域的实验,把众人皆知的“克莱因蓝”颜色拓展到三维空间,带来别致的雕塑感。此外,克莱因还创作了许多非物质的不可收藏的行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充满虚空的禅宗意味,挑战常规思维惯性。

所以,观念艺术无关形式或材料,而是关于观念和意义。它更多是关系到“什么是艺术”的疑问。而且观念艺术对艺术品作为独特的、可收藏的或可买卖的传统地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作品不再以架上绘画或实体雕塑的形式出现,比如日常用品、摄影照片、地图、录像、图表,特别是语言自身都可能成为作品的载体,也唤起观众更为积极的互动。观念艺术通过颠覆性地批判传统艺术,而对大部分当代艺术家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就好比这样一个句子“我在思考我是怎样思考的”,它代表了一种连续的自我批判状态。

新写实主义:先拍照后画画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兴起了新写实主义,又名超写实主义,或照相写实主义。这些画家先制作平面的照片形象(先拍照),然后再把这两维平面的形象移植到画布上(对着照片画画)。如果说传统的写实主义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激情,是一种人文的现实,那么新写实主义则尽量不含主观感情﹑而是用大家共同的眼睛(照相机)来观察与记录。因此使人感到严峻﹑冷漠,有自然主义的味道,也透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而且这些作品常常把对象放大数倍,改变日常事物的尺寸,造成异乎寻常的审美和心理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流派为商业广告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在美国颇有声誉的照相写实主义画家有佩尔斯坦 (Philip Pearlstein)、克洛斯(Chuck Close)等。

关键字: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