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海派文化:发展要开“源”继“流”
海派文化:发展要开“源”继“流”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09-05-31

海派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海纳百川,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上海发展进程中的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和共同发展,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她产生的历史并不长,150年前,农业手工业时代的上海,有的只是以吴越文化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对国内其他地方,谈不上十分丰富,也称不上特征显著鲜明。但一个半世纪中,海派文化却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深积起人人称道的文化底蕴,其间缘由值得深思深究。

就拿卢湾来说,1843年上海开埠前也就是有个淡水庙、有个高昌庙和一些地方会馆,难见特别之处。而其后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是不断的辉煌:中共“一大”会址,看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炮响给我们带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继而产生的伟大变革;洋务运动中产生的“中华第一厂”江南制造局,引进、消化西方工业技术和管理方式,掀开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之首页;新天地所展示的石库门,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外墙为欧式联排屋式样,内部结构则保留天井、客堂、厢房等江南民居特色;国内创人体写生先河的上海美专,倡导的就是“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刘海粟语)。

可以说,没有中西文化的融合就没有海派文化的特色,没有对人民群众时代呼声的回应就没有海派文化的浪潮,没有名人集聚就没有海派文化的高峰,没有优秀的创造则没有这里文化的标志。

在中西融合文化发展中,名人集聚是其引领,创造出新是其真谛,不断激发的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挖掘和丰富的文化沉淀是其基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文化人积聚上海,各种可能的文化形式诉底层群众之心声,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劳苦大众呐喊,文化人造就了一代文化辉煌也造就了自己。日寇占领上海进而进驻租界,一时间大大削弱了上海的文化力量。抗战胜利,文化再兴,但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却使之昙花一现,一江春水向东流。新中国建立之后,虽然文化巨匠北迁首都导致文化重心北移,上海仍然创造出许多驰名中外的文化成果,继承发展了海派文化。一曲《梁祝》,用西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拨动的是和平了的人们对平静幸福生活渴望的心弦;一批著名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塑造了时代的形象。

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人类文化活动“源”和“流”的问题。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它需要专门家运用和改造各种流派的文化形式,开发提高,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这讲得很深刻。我们讲文化发展,历史资料的研究阐发是重要的,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留是重要的,重金邀请和引进国际品牌也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兴建和改造更是重要的。但是急需和紧要的是团结、培养一大批热情四溢、创意极强,心态不常自命清高、艺术上不甘孤芳自赏的人们,投入身心去深深地感受和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源”,深深地开挖和研究历史资料的沉淀这个“流”,充分地开“源”继“流”,继承和开创文化的新气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上海将会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中外宾客汇聚的焦点。趁势而上,抢抓机遇,同样要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发展已有文化品牌,吸引中外名人参与,激发其创造力;利用现有资源,开挖新的资源,作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准备;建立起包容的心态和良好的规则,让各种文化形式在健康交汇中得以发展。发掘文化资源,厚实文化积淀,完善文化设施,壮大文化队伍,加强文化创作,丰富文化活动,保障并激发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世博给海派文化的新发展添来更多的动力和营养。

关键字:海派,文化发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