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俞可:为全球收藏家呈现“碰撞”
俞可:为全球收藏家呈现“碰撞”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09-10-19

隋建国 预感(邱家和摄)

上周末,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试验的案例”大展,作为“全球收藏家论坛”的特展拉开了帷幕。策展人俞可表示,展览旨在为那些参加论坛的全球藏家与艺术界人士提供“现场”。他们中有许多从未来过中国,也许只是通过《麻将》那样的展览接触过中国当代艺术,所以要让他们近距离地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

“碰撞”成为常态

要提供现场,首先要有对现场的准确把握。俞可有意识地把他策划的展览与20年前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联系在一起,指出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中西之争”、“前卫”与“传统”之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交叠成为艺术实验的主角,尤其是在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呈现出一种‘碰撞’的生态——它既是艺术本体不断更新的自我要求,也是现实语境中艺术外延的博弈。”他强调:“就新世纪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体验本身来看,‘碰撞’是在一系列对话、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中逐渐消解对立的方式来实现其文化学语义的。”

他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在这样一种存在中选择自己在这个新艺术版图中的可能性,以及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或表达方式。他认为,全球化语境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认识社会乃至认识正在创造着的“人工世界”给予了诸多可能,也为我们在这样一个事实语境中寻找自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思路。中国当代艺术只能在适应中去创造自己的思路,并且要用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过去与今天一直存在着的世界文化共享的问题。

挑选艺术家采用综合指标

展览摆出了一个强大的参展艺术家阵容,作品包括了崔岫闻、丁乙、方力钧、冯梦波、谷文达、黄永砯、李山、刘小东、吕胜中、罗中立、缪晓春、邱志杰、尚扬、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王怀庆、王庆松、王易罡、徐冰、向京、严培明、杨福东、叶永青、展望、张大力、周铁海等人的绘画、摄影、影像与装置作品。

在谈到艺术家与作品的挑选时,俞可强调,他是理想化地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与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麻将”相比,选择更严谨,不完全看艺术作品的年代,而是看艺术家近5到10年的创作状态,更有许多是艺术家的新作,如崔岫闻、展望、严培明、王怀庆等人的参展的都是新作。他表示,他的挑选标准首先更广泛,注重跨界、跨媒材的作品。同时,采用的是综合指数,有多种考虑,除了作品本身外、还有艺术家的影响如媒体的曝光度,甚至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

他还感叹,这个准备了9个月的展览几经周折,如碰上了张晓刚在北京佩斯的新个展,宋东、张培力等人的作品因为材料费的问题未能参展,还有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等等,留下了一些遗憾。

展览面对挑战

俞可表示,展览的难度在于如何对付中央美院美术馆这个空间。因为对参观展览的观众而言,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那就是在这个展览空间得到的一种艺术体验、文化体验。人们在其中感受艺术家与这个空间(包括与建筑、与人、与这个学院)的关系,在这个文化场景里发挥的影响。展览的主题“碰撞”就是这个意思。

他还把“碰撞”与希克的“麻将”作了一番比较:“麻将”还是很意识形态化的,还是在欧洲文化中看一个有地域特点的“他者”。“麻将”这个单词运用的就很不好,是消极的娱乐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中国艺术的创作是很有问题的。反之,俞可强调,他对中国当代艺术有自己的激情、理想。

他还谈到了他所面临的另一种挑战:过去大家把艺术看做是精神的东西而非物质的商品,现在却不同了:一、艺术与市场、资本对接,在透明环境下交易而非过去的私下交易;二、对艺术市场的参与各方初次体验了资本的影响;三、批评应该游离于市场,但资本的强势不仅影响创作,也影响批评,批评因此而扭曲。过去过分依赖权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现在则过于依赖资本。因此,他就想到,在当今市场与资本参与的背景下,是否应该有一个底线,有一种人文关怀?这就是他坚持自己的理想的初衷。

关键字:俞可,收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