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美术教育 > 高考指南 > 从多多画到多多想
从多多画到多多想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9-16

一位高考状元,网上传经。在谈到他学画的经历时,大吐苦水。只觉“实在太艰辛、太疲惫”了。状元说,指导他的老师很敬业,清晨七点准时来画室辅导。而老师布置作业的数量,状元至次日凌晨二点,甚而到四点方能完成。吃饭时间,每次是“可怜的十五分钟”;每天休息,只有“可怜的四小时”。这是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生活!所以被他称为“黑色的月份”。可俗话说得好,苦尽,甜就来了。这不,他终究圆了自己的心愿,还成了艺考的状元!

不过,我却以为,只是一味的“苦”, “甜”,恐怕也未必就能来到。他在介绍从不会画,到画不好,直至画得挺好的整套学习过程中,倒是传了个真经。其中他讲了从多多画到多多想的三个演进程序。具体是:第一阶段,开始时,要“多多画,多想”;第二阶段,就进化为“多多画,多多想”;到第三阶段,便演化成“多画,多多想”了。

第一阶段所以要“多多画”,他说,主要是因为要锻炼手的操作表现能力。同时,没有一定的绘画经验积累,也就没有想的基础。而这时的“多想”,最多也只能停留在技法的层面上。第二阶段,既有了表现对象的基础水平,又有了专业的思辨能力。此阶段,他要求自己的,是要反复地画,反复地想。即“多多画与多多想”。而到了第三阶段,已初具熟练表现对象的基础,但在绘画意识的感受上还跟不上。因此这“想”与“画”相比,“想”,就显得更重要!所以要“多画,多多想”。

这三个阶段,无论“画”和“想”,训练的量要“多”,这是共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三个阶段量的侧重,却是不同了。随着绘画阶段的深入,要动手“画”的时间被减少,而“想”如何画的时间,却增多了。

“想”所以要增多,他说,是因为“在绘画意识的感受上还跟不上”。什么叫“绘画意识的感受”?状元没有讲。也不知他指的是哪些方面。据我的理解,“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有感觉的意味,也有思维的成分。这是一种心理活动。所谓绘画意识,那就是从绘画的角度,以画家的眼睛,去体验、去思索,通过画面,去表现本人对物象在视觉上可铭状的艺术感受。比如,模特倘是人物,无论是头像、胸像,还是着衣的人,或是裸体,你的绘画意识感受,不外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模特的直觉体验。可以体验到形象的实在空间体积、明暗虚实、质感量感,等等。这是感知的部分;二是,就此引来了对形象的理性分析:如对模特形象男女老少的识别、职业身体的辨认、生活阅历的揣度、性格特征的解析、神态风采的品评,等等。以上不知是否为状元所说“多多想”的内容。

此外,我觉得“多多想”是重要的,但还应包含“多多看”的成分。多看、仔细地看模特对象。只有多看,再 “多多想”,方能凑效。否则,闭着眼睛傻想,那只能是胡思乱想了。

我的老师,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主创那块“八一南昌起义”浮雕的雕塑家肖传玖先生。他教导我们学习雕塑时,要多看、多想,少动手。肖先生不止一次地讲起,在日本求学时学画做雕塑的故事。他有一位日本同窗,每当一个单元的泥塑开始时,总见他立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模特儿,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手忙脚乱地找材料、搭架子、搬泥巴,心急如火地抢着堆大泥。只是当别人忙好后,才见他动工操作。结果雕塑一气呵成,很少反复,塑得且快又好。看来无论是雕塑,还是画画,只有看准了,想好了,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对象。造型时,多多看、多多想,看来,不仅必要,且十分重要!

关键字:艺考,基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