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美术教育 > 高考指南 > 美术考前培训:不应是作坊式的模具挤压
美术考前培训:不应是作坊式的模具挤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8-16

在千军万马疯挤“艺考桥”的美术高考热中,大量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的美术强化班、画室、培训学校顺应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愿望,为考生学习和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技巧,顺利进入大学架起了一座座成功的桥梁,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和考生怀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各种名目繁多特别是滥竽充数的考前培训班,打着“速成班”、“教授班”、“精英班”等各种极具诱惑力的旗号以及“考不上全额退款”、“百分百升学率”等五花八门的承诺吸引生源并高价收费,其巨额利润的驱动使这种缺乏规范、变态发展的无序产业大有不断膨胀、愈来愈多之势,在大中城市尤其是美术高校周边地区形成了一条规模可观的培训产业链。

但是,一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美术培训班,为了提高考试“命中率”,追求最大的利益回报,不甘寂寞于扎扎实实的绘画基础教学之中,而是利用美术高考试题过于雷同的漏洞,一是想方设法猜测试题内容,研究各校往年考试特点、阅卷要求、教师喜好等等;二是违背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给学生传授专门对付考试的针对性套路,因而,导致和产生了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僵化的、机械的以及近似公式化、程式化的学习方法与作画模式。例如:一张素描或色彩作业只画3个小时,而且循环往复,重复训练,学生无需对所画对象作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与研究,不求甚解,只求把画面的“干净”、“漂亮”、“好看”等表面效果作为第一目标,以取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让学生反复临摹范画,死记硬背优秀素描和色彩作品的画面效果以对付专业考试;画素描只能选择某种角度、只能用某种工具去画、只能把黑白灰关系处理成某种效果、某种样式等等;画色彩不是依据具体的对象去感受色彩,而是编造色彩与色彩关系,更有甚者,教给学生用几种颜色调配并用几笔去画一个苹果、几笔去画一个罐子……等等、等等,形成了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画面色彩效果。这种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去指导形象思维的绘画实践,让一个几乎从没拿过画笔的考生,甚至于上高一、高二的学生经过三四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用 “绝招”强化训练出来的“人才”顺利通过了专业考试,甚至取得了高分的学生比比皆是。

如此低成本、高收入与高产出的快速盈利模式,循环往复,年复一年,达成默契,共同推动了美术高考热的持续升温和人数的有增无减。这种作坊式的模具挤压在美术专业考试中好像还很奏效,也似乎很能出“人才”。然而,这种貌似高效实则荒唐的僵化、枯燥、公式化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学生僵化的思维定式和被动机械地接受绘画学习的心态,将许多学生原来自身潜在的艺术潜质、兴趣和个性压抑得无影无踪,严重封闭、摧残或者说扼杀、泯灭了青年学子与生俱有的对事物的新鲜感受、激情和个性创造潜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这不能不说是当前部分急功近利的美术考前强化培训带给当今美术教育的最大悲哀。

美术教育是一种选拔性的精英式教育,是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和造就创造性艺术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僵化的纯技术化和程式化工匠的教育。部分美术培训班违背艺术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采用表面高效实则僵化、死板的模式“加工”、“催生”出来的所谓“高才生”、“高分生”,是造成目前高校美术新生在专业基础上大面积先天不足与畸形的直接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美术考前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教学督导、质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法规,逐步摆脱美术考前的应试训练对学生艺术成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迫在眉睫,这是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健康与良性发展的必要,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美术人才的重要保证。

鉴于此,考生在选择美术考前培训机构时,面对各种琳琅满目的培训广告,不仅要避免种种虚假广告的陷阱,还要通过实地观看、了解、交谈等途径,细心甄别培训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灵活性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瞻性。因为,每一位美术考生都希望自己从拿起画笔的第一天起,将是艺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启,而不是自身艺术潜质的泯灭或遭到扼杀、封闭与摧残。

关键字:美术培训,艺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