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物与非物之间的形态——关于我的绘画
物与非物之间的形态——关于我的绘画
作者:杨大伟    来源:《库艺术》    日期:2010-09-19

造型艺术的任务就其本身来说,是将自然形态的原型表象转化为一种新的感性结构,以实现感受和联想上的真实。就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而言,前者是物质性的,以生存、繁衍而存在;后者是精神性的,以人的思想、情操而存在。物质的真实和精神的真实,二者之间的距离是确定自然与艺术各自的存在方式及价值的尺度。世界是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组成这个复合体的原素形态各异。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样式的距离:空间的、时间的;内在的、外在的;物质的、精神的。正是由于这种种距离样式的存在,使世界上每种存在形态都能在各自的空间与时间上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确立自身的价值。

绘画本身应该单纯。绘画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的精神作用使然。画家只有找到能直入人心的技巧,作品才能有感染力。意象的描述更适合表达情绪,表达精神的内涵。绘画语言(点、线、面、体、色彩、秩序等)的表现,应该直接表现对事物的感觉;强化情感的直觉、知觉,表现瞬间的感受;弱化细节。通常人脑的记忆里形象记忆和声音记忆最为直观持久,相对来说文字和逻辑等记忆次之;但无论那种记忆都只是记录了景、物、生动感性的最有价值的一部分。这种记忆保留了最能体现事物精神面貌的形、色、情俱全的美妙瞬间。记忆信息在被绘画需要输出的片刻,会在人们大脑中会形成一个变幻的场,信息聚集在一起,在场中变幻,时而图形和物质的动态交错,时而呈现出色彩与节奏相互作用。它们会根据人的需要而变化,整个呈现过程中再以一种符号为主导,并迅速被主流符号所融合。形成一种完全感知化、情感直觉化的形象。这里所能看到的绝非一般物象的概括,但又与抽象不同,它更具备了一种可视性。是融自然物象,感知物象,精神物象为一体的造型概念。在反复的瞬间捕捉和表现记忆的过程中,瞬间的感觉、直觉、知觉和记忆在内心形成一个完全由画家自己所支配的视觉形象。可以说是似与不似,但对有血有肉的体感和情态都是真实的。

工作生活在烟雨江南,似乎更偏爱灰色,大部分作品都以黄、灰、黑、白色彩为主,暖色不暖,温存中掺杂些许幽深通脱之感和氤氲之气息。自己试图将油画语言与中国画图式并置一起,懵懂中传递着着东方的文化精神。作品意在寻求直观的绘画语言,在画布上体会放松的心境。更重要的是:画作本身已演化为一种“物与非物”的视觉符号。《状态·剖面》系列作品所体现的:符号形态各异,表情真实,近似于圆点的元素和符号化的相互配合既烘托了整体的氛围又丰富了物象的质感,充分体现了画面中‘物与非物’的表现特性。通过不断探索“点”语言在不同题材,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性,自己逐渐体会到:从画面的基本点上来看,画面所形成的是缘于物质和精神的内在融合。即经过感觉、直觉、幻想以及经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既合理又非现实的一些视觉形象。作为一些基本的符号,已能够运用在任何形式的绘画。如作为抽象符号,则可以变幻为画面的主体;可以说是精神的释放与闭缩,既是细胞的、气味的、性情的、精灵的气息;又是动感的、具体的、客观的、莫名的物质。即可以看作是一个实际的物质概念;又可以作为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纯粹的精神是直接进入自然与人本体验的精神,是感觉自然与人生凭借物质以表现万象的过程,然后以人的精神、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使物质精神化。“我们若要挽救艺术的价值与地位,也只有证明艺术不是专造幻象以娱人耳目,它反而是宇宙万物真相的阐明,人生意义的启示。证明它所表现的正是世界真实的形象,然后艺术才有他的庄严,有它的伟大使命。”

生活与大自然的造化相默契,又要超越自然的现象,由此可见,物质和精神的有效贯穿,才可以真正认识到绘画的内在。我们若想在物质与精神的对峙中保持平衡,首先必须明白理念的重要性,并且用心感悟传统文化的理念,用以营造自己的的艺术价值观。

关键字:杨大伟,造型艺术,绘画,形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