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粉墨丹青千秋事 写意传神万世象
粉墨丹青千秋事 写意传神万世象
写在“粉墨登场第二回”前面
作者:杨维民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9-19

中国的戏曲从古代的巫舞祭祀,到秦汉的俳优百戏,再到唐宋的参军戏和南戏,以及元明时戏曲的高峰——杂剧传奇,千百年来传唱了无数的治乱兴衰与恩怨情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随着中国戏曲不断地发展、完善与成熟,千姿百态却又程式严谨的舞台表演,五彩缤纷不失各自特色的服装脸谱,格律工整同时不拘一格的词曲剧本共同构成了它气韵生动的文化品格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无怪乎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迷戏成痴,竟不知置身戏里戏外的戏痴。

古时,诗书礼乐等文化活动主要局限在封建贵族、知识分子等少数人群中,而戏曲作为最“草根”,受众最广的一种文化活动在历史上也一直起着对普罗大众的教化作用。它不仅在唱腔伴奏,舞台美术,化妆造型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更是通过内容上的惩恶扬善,针砭时弊,歌颂爱情,追求自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关目奇,曲调鲜,言辞俊,音律和谐”且又“厚人伦,美风化”的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

戏曲表演动作的虚拟性和程式化,服饰造型的夸张和类型行当化,脸谱、“守旧”、“砌末”、“一桌两椅”的多义性,构成了戏曲总体的写意特征,成为戏曲最富有表现力的因素。而戏曲讲究的就是“做戏”,中国戏曲的表演追求的不是绝对的逼真和写实,程式化与虚拟化是其最大的特点。“一个圆场百十里,一句慢板五更天”,在中国戏曲的舞台充满了“随心所欲”的自由。演员仅执一根马鞭辅之以动作就能代表看马,抚马,上马,试骑,训马,跌落,再翻身上马;旦角只扯出额边一缕头发就表示生活落魄、狼狈悲惨;将军只将背后的靠旗打乱就象征军队溃败、落荒而逃……这些“得其意而忘其形”的假定恰恰契合甚至是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性中的“随性”、“变通”、“神似”、“写意”等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的美学追求也趋向于老子“大象无形”的精神境界。对“形”的评判及审美的标准是“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的审美标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趣——要超越对象的形态,在绘画的形式之外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注重神韵,注重写意,运用形与神的完美的融合来表达作者的心理,抒发作者的情感。

中国戏曲与中国水墨在“传神”与“写意”上的一脉相承,使它们之间的结合更显得“门当户对”。戏曲水墨打破了戏曲演出时空的约束,将戏曲瞬时的美感与震撼凝固在永恒的画面上;戏曲水墨同时也拓展水墨人物画的内涵,赋予了画面更多的故事性、警世性、讽谏性与可读性。中国戏曲的演绎不是再现“历史瞬间”的“写实”,而是借“世间百态”来“传情”;中国画的构图不是截取“时空断面”的“取景”,而是在画面上“置陈布势”的“经营”。两者的写意特点.都要求和观众一起互动的。年轻观众初次看戏关注的是故事和冲突,武打和热闹;老戏迷一遍又一遍地看戏品味的是演员对于每一句段唱腔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表演的每一分神态的拿捏。这种审美重心的变化是从最初的追求“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向追求“四功五法”、“字正腔圆”、“做工之能事”的倾斜。这也解释了传统戏曲为何会产生如此大量可以供观众反复欣赏品咂且令其乐此不疲的“折子戏”。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必须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来进行审美的创造活动。观众不仅是演出的接受者,而且是再创造的参与者,变舞台上的“无”为“有”,变笔墨间的“虚”为“实”,观众的想象越活跃,其审美的感受越美妙,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与演员一起互动,与画家一起交流,回味无穷,别有风韵。唯此,传统戏曲和中国水墨形神兼备的写意观才能完美地体现,也正是当今戏曲水墨所要追求的审美内涵。中国传统戏剧虚拟性、程式化的表演和行当、脸谱、唱腔等遵循的是“写意”、“传神”的传统美学原则。中国传统水墨画讲究笔墨变化,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水墨画亦是以写意见长。作为表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姐妹艺术,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美学价值与内在精神都是相通的,他们融合的产物——戏剧水墨画更能将“写意传神”发挥到极致。

“粉墨登场”已是二回在上海开场,将不仅关注戏曲水墨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将更多地关注自关良开创近代戏曲水墨以来,这国剧与国画的结合,在不同代纪画家笔下有着怎样的流变与发展。大画家关良、马得、韩羽以戏剧水墨作品见长而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丁立人、陈九、潘裕钰、李文培等诸君以戏剧水墨画的佳作在今日中国画坛引领风骚。新文人画名家中也不乏刘二刚、于水诸多戏画高手,李津、罗彬、左和平、刘西洁、张正民、王晓辉、洛齐、冯钟云、雨鹤、高多、苏鸿升、白璎、秦修平、杜小同等一批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国画家,关注当代中国画学术探索,把握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文理念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融会贯通,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戏画样式,给中国戏剧水墨画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戏曲与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正经历着一段低潮期。许多当代架上艺术中常常将戏曲、脸谱、行头等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弱势的一方。但这种对中国戏曲符号化的使用往往浮于表面,仅强调了其在东方文化中地位,较少触及其内涵气质,其中丰富的具有象征性和借鉴性的文化资源并未得到阐释与表现。而戏曲水墨凭借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笔墨功夫,在当代文化的大背景下,以时下的审美理念,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将戏曲的传统元素打散后与当代元素自在舒服地融合。兼具了先锋性和前瞻性的当代戏曲水墨在传承悠远中华文化的前提下,仍在不断前行。

继2008年荟萃南北现当代“中国戏画”名家名作的大戏“粉墨登场”在朱屺瞻艺术馆隆重登场之后,在金秋九月,作为2010世博会谢幕前上海画坛的压轴大戏---“粉墨登场第二回”即将开场。20位著名中国画家的戏剧水墨作品,“粉墨登场第二回——中国戏曲水墨画名家名作展》首站再度选择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众画家以笔墨释怀,打开了自己心灵的舞台,引领观者出神入化,回味无穷。本次展览还将选择各地有代表性的美术馆,以全国巡展方式,引起人们对中国水墨戏画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正是:国画绘国剧粉墨登场,名家携名作同台亮相。

关键字:杨维民,朱屺瞻艺术馆,戏曲,水墨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