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十年一剑
十年一剑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10-21

林逸鹏 游泳系列(十二) 97×180cm 2003年

当然,更有说服力的还是林逸鹏教授的艺术实践。

蛰伏近十年,林逸鹏教授这次推出了自己的新作:《云南印象系列》、《酒吧系列》、《苗家女系列》以及《游泳系列》等作品。这些作品浸透着水墨的新视界——一种开放的水墨思维,他始终以“做一个人人认可、人人喜欢的画家”作为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在这些新作中,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通观全部作品,首先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纵横叱咤于中西古今之间的非凡气度。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无数前辈大师的身影,以情感人的意境之美,清新脱俗的人格之美,充满节奏感的韵律之美,中国画的这至今仍旧鲜活的三“美”,处处流淌在他的作品之中。传统中国画消极避世的阴柔之美也为现代中国画积极入世的阳刚之美所取代。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里也明显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中强调视觉效果的直观性,最大限度强调绘画性,减弱情节性、文学性,因而使画面更纯粹,也使作品富有现代审美趣味的特点,从而明显摆脱了中国画在展示过程中视觉上与现代建筑难以协调的缺憾。

在这方面,始终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林逸鹏教授自己所常说的那句话:“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以创新为己任,既不做古人的奴隶,也不做洋人的狗腿。”我一直认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论中国还是西方的成功经验,都毕竟只是“流”,而不是“源”。真正的“源”,当然还应该是生活本身。他跟我说过,2000年春天,他带领学生前往云南写生,云南碧蓝的天、洁白的云、极目千里的视野让他兴奋不已。当来到西双版纳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化石般直插天际的巨木、百蛇缠绕般的古藤、厚厚密密树叶的间隙中射下的热带特有的火艳阳光幻化出一个万花筒般的景象、透过阳光的滴翠的树叶马赛克般镶嵌在蔚蓝的天空……这一切,让他吃惊、激动、亢奋,他感觉苍天在开启着他的心智,在向他泄露着艺术的机密……看一看《云南印象系列》、《苗家女系列》等作品,人们一定不难发现,它们就恰恰是林逸鹏教授的艺术探索的见证。

其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孜孜以求于形式创新的坚韧不拔。

由于中国画的形式化程度很高,而且甚至已经沉沦于程式化、模式化,因此,形式方面的创新就尤为重要。而恰恰就是在这个方面,林逸鹏教授也付出了自己的艰辛努力。

首先来看造型,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传统艺术中以线造型的方法的推陈出新,在视觉上则追求二维的平面性。有一些作品明显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中抽象的造型方法,使得造型符号化。显然,他意在抛弃传统的程式化造型体系,既把意象造型手法推向极致,尽量使自然万物趋向符号化,但又区别于西方艺术中理性化的造型符号,而使符号趋于情绪化、精神化,因此,作品中的符号闪烁着源于大自然的炽烈情感;同时,又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各种造型手法中来回穿梭,随意即兴采用具象、抽象等造型手法,从乡土气息浓厚的《云南印象——阿诗玛》中的具象造型到《酒吧系列——渴望》的抽象造型,都不难清晰地看到这一轨迹。而且,我还要说,这种跨度很大的造型语言,甚至会让人联想起德国当代艺术大师李希特的画风。

笔墨,是中国画的独得之秘,但是时过境迁后,笔墨,又成为中国画创新之路上的一个最难攻克的堡垒。在这方面,林逸鹏教授的思路大胆而果断。他毅然宣称,要对传统的笔墨加以“腹泻”、加以“归零”,直接就把笔还原为笔,也把墨还原为墨。具体看他的作品,不难发现,他抛弃了千年相传的笔墨程式,但传承了传统中注重笔墨节奏和韵律的元素,融入了明代大师徐渭的大写意笔墨精神,还吸收了西方艺术中讲究画面构成的优点。他注重笔墨的视觉感受,笔墨的运用,不是根据来自传统美学范式,而是直接根据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和内心深处的艺术理念决定,情感和自我的内在精神是他的笔墨的主宰,寄托传统文人情结的书法用笔被断然摒弃,刚劲有力的直线直画以及更为写意的随手涂写却应运而生。而且,传统意义上对线条质地本身的欣赏也被画面整体强烈的感染力所取代,甚至达到了不可拆分的整体效果。果断的、大小不等的墨块与线条之间产生的节奏感取代了传统墨色的细微晕化效果,笔墨语言的创新则切断了欣赏者回归传统语言设置的情境,迫使其进入新的艺术情境之中。无疑,这一直白的语言方式更符合现代人对图像简洁明快的审美需求。

再看用色,我惊奇地发现,他的作品吸收了敦煌北魏壁画中大片大块用色的方法,也吸收了民间艺术明快强烈的用色原理,看看《酒吧系列》、《苗家女系列》,就不难意识到,在这些作品的用色上,他都作出了极限性的大胆突破,在传统中国画中往往不敢用、忌用的颜色,在他的作品里却得到了随心所欲的应用。大面积鲜艳浓烈的黄、蓝、绿,肆意挥洒而又都能各得其所,艳而不俗,直接流淌着大自然原生态的清新,伫立他的画作之前,你会觉得:一股清朗之气扑面而来,可谓艳之极、也可谓雅之极。

还值得一谈的是材料的选择。看得出来,他的所有的作品所用的媒材全是地道的、传统的“文房四宝”,没有添加任何其他材料。这一点无疑极具挑战性,因为目前许多中国画家都默认中国画的材料只能画传统形态的中国画,而传统笔墨也已经穷尽了原有材料的极限,然而林逸鹏教授却用自己的作品证明,没有传统笔墨的羁绊,中国画的笔墨反而会更自由、更丰富多彩、更有生命力,由此,我看到了传统媒材自身所禀赋的无限的再生能力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林逸鹏教授的作品在艺术的创新方面的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已经无法一一涉及。同时,我也不想再去过多地涉及。因为,用文字解释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徒劳的。何况,在我看来,林逸鹏教授并不是一个为创新而创新的创新狂人,恰恰相反,我还要重复我在一开始所提到的那句话,他只是一个画家。而林逸鹏教授自己也经常说,创作本身就应该与女人生孩子、母鸡下蛋一样,根本用不着巧设机关,更用不着炫耀技巧,在这里,重要的是——孕育。所以,最好的作品往往是在无意中流出的。当然,倘若刻意细究,那么其中无疑必有所谓的技巧,然而,真正的创作,又是一定根本不知所谓技巧所在的。因为他实际是在创造生命,因此,完全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而且,不是“胸有成竹”,而是激情在胸,不到爆发的临界点绝不动笔,一旦动笔,则必定是一个全新生命降临的开始。

当然,即便是到目前为止,林逸鹏教授也还没有停止艰难探索的步伐,也还继续跋涉在通向“人人认可、人人喜欢的画家”的远大抱负的道路上。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还只是第一个十年,前途未可限量的他还有着自己的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然而,我必须要说,他的第一个十年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就已经足以让我们惊叹。

更何况,他的关于中国画的新艺术精神的提倡为当代中国画赋予了新的灵魂,他的富于原创性的艺术作品也为当代中国画的探索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因此,他在未来的更大成功,无疑也一定是可以期待的。

中唐诗人贾岛的《剑客》有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林逸鹏教授,在结束本文之际,请允许我,就以此诗来为君壮行!

上一页  1 2 
关键字:林逸鹏,国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