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董欣宾启示录
董欣宾启示录
作者:    来源:美术周刊    日期:2008-12-19


童年的向日葵(彩墨)  董欣宾</DIV>

董欣宾是“新文人画”的奠基人,在我眼里他也是一个当代艺术家。

“新文人画”与“当代艺术”并不矛盾,恰恰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新文人画”在艺术上显示出一种新的审美感觉,使它超越了1930至1970年代以写实主义改造水墨画的主流艺术观念,在对文人画与“书法书写性有关联的绘画性”观念的重新继承中,同时抛弃了传统士大夫的书卷气,转换成具有当代意义的世俗化审美感觉。从这个角度说,新文人画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潮流,也超越了水墨画界,造成文化上的广泛影响,包括无聊和泼皮的审美感觉较早见诸于新文人画,以及他们稚拙、歪斜和“胡言乱语”的题字,也影响了中国书法风格的当代变迁。

董欣宾一生涉猎广泛,他在理论、作品乃至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所涉及,我是从他强烈的入世精神和当代“人”的意义上来看他作品的。董欣宾一生画了很多松树,尤以他自己一直保留的细线松为代表。这些松树,造型突破传统文人画模式的挺拔,着重于扭曲和抗争力量的对比,可以看作董欣宾人生处境的自喻。尤其是线的表现力,是他单独抽取出的因素,这对后来新文人画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江南杂树的形象,是董欣宾早年的一大创造。太湖之滨,被各种不知名的杂草杂树所包围,董欣宾生长于斯,也感动于斯。说杂树是形象的创造,在于有感而作,作而通感,杂树可以作为感觉的符号。杂树杂草的画法,董欣宾多采氤氳之气滋养的感觉,墨色滋润,笔意参差,草、树、藤交叉,线、点、墨块纷呈,不在意树形枝干的来龙去脉,而是随性情所至,在纷杂参差和多层重叠的运笔中,突出了丰富和滋润,让杂树似有晃动之感。《风雨山意》、《江南春色》和《石竹岸草》长卷等作品,即是以杂树杂草为主的作品。

彩墨在董欣宾作品中的观念,与“五四”以来色彩扮演的观念角色绝然不同,色彩对于董欣宾来说,强调的是生活在江南这个色彩缤纷的环境中,却至关重要。所以董欣宾在色彩的运用上,一是处处见笔,即强调色彩如书法般的笔法,一笔下去,如书法之一波三折,既是物象的形,也是笔法的形状,更是笔法的意象。二是不使用勾线填色的方法。传统文人画在笔法的概念上,有一个“染”字,以区别书法式笔法,但董欣宾的彩,不以染的笔法出现,而以写的笔法运用,恰恰在这一点上,董欣宾超越和发展了传统文人画。董欣宾的重彩画,彩和墨常常混合使用,粉与水处处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彩的厚重,又发挥了墨的透明。而且墨块、色块、线条随性情所至,既挥洒自如,又节奏分明。画面有极强的呼吸感觉,和略带神秘的空间感。

宣纸的吸水特征,使水迹保存和呈现的方式非常独特,这是董欣宾“水性”试验的原因,这与他对湿润的太湖感受有关,但他不是借助于写实的湿润,而是探索“水分感觉”的直接呈现,同时借助笔意,即点、线、墨块,可以类比于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表现性之点、线、面,但董欣宾在乎试验它们之间的区别,即笔的轻重缓急,提拉行顿,不但与运笔者的彼时心情乃至性格、阅历相关联,主要试验的是运笔所产生的意象——董欣宾所谓笔性。如画面题写“连云宿城水帘洞”的作品,整个画面都是湿漉漉的,而笔的运用强调断断续续“滴”的意象。题写“佳县荫月风入画”的画作,大笔横扫,有树在大风中摇动的感觉。两张牧牛图,一浓一淡,烟雾朦胧,水气氤氲,以及数幅太湖雨景,对水分湿度的掌握,与运笔配合,每一张都有特别的感觉。

人物画在董欣宾的创作中,相对有自娱和轻松的感觉,多是强调中锋线条的运笔,流畅疏密如书法的行草。从大量题字的书法来看,董欣宾多得秦古柳笔法和字形之意,秦字属清末碑学余续,这可以在董欣宾的书法中看出一二,但董欣宾无碑学的板拙,多出了率性和松动,这点像民国于右任把草书和魏碑结合的努力,但董欣宾有点引篆入草的感觉。其中结字和用笔似散非散的感觉,已经显露出新文人画家广泛使用的歪斜字体的端倪。

关键字:董欣宾,国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