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收租院》诞生过程:复制品捧回美术“奥斯卡
《收租院》诞生过程:复制品捧回美术“奥斯卡
作者:    来源:重庆晚报    日期:2009-08-29

一组本拟展现地主阶级对农民压迫和剥削的展模,无意间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杰作。创作于1965年6-10月的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因新中国阶级斗争需要而诞生,因旧中国阶级矛盾刻画而不朽。

《收租院》今陈列于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以连续情节展示地主收租全过程,集中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原仅希望塑造一组反映地主阶级罪恶的展模,没想到带来一件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至今,《收租院》已吸引近百个国家数以千万观众。

先后参与《收租院》创作的19名作者,14人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建国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访《收租院》及部分老作者,披露其诞生的台前幕后。

防潮防损

一拍即合</STRONG>

《收租院》将进真空玻璃屋

“这个世界级的艺术品,现在遇到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陪同记者现场采访的四川省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文保科长符敏无奈地称。日前,大邑地主庄园已将报告递交四川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要求对《收租院》大型泥塑进行保护研究。

如今,《收租院》大型泥塑群下建了半米多高的基座,被装在一排玻璃房里。游客参观,只能在玻璃屋外两米处远观。很多游客投诉说,一照相,玻璃就反光,泥塑变小了,看不清楚,观赏效果大打折扣。

泥塑群原是开放的,雕塑家们很好地利用了收租院原来的空间,比如,柱子等,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并穿行在泥塑群中,效果让人震撼。对此,博物馆也很无奈。符敏说,川西气候潮湿,上世纪80年代,泥塑损毁严重,黄泥颜色发黑,虫蚁啮噬,有个泥塑甚至被老鼠掏了个窝。有次涨洪水,收租院里积水半米多深。

对泥塑群的保护就像是一场战争,20多年前就持续不断开始了。博物馆先是在收租院周围掏了条一米多深的大沟排水。1991年,将泥塑群基座抬高,用玻璃封闭。去年,博物馆又将收租院房瓦全部揭掉,重做了一层防水。符敏说,让泥塑群远离观众,实属无奈。

符敏说,泥塑保护是个世界级难题,特别是在川西潮湿环境中,保护难度更大。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上报的方案主要是两条:将玻璃内做成真空环境;用不同的材料复制一套《收租院》。

一拍即合</STRONG>

创作《收租院》为农民服务

符敏说,两套方案估计只有第一套可行,复制的方案很难行得通,因为收租院是依据现场环境制作,离开这个环境就不是现在的收租院了。其次,原先泥塑破损了,都是原作者进行补修,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19位作者已多位过世。这批艺术家如都过世,怎么办?

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担忧的问题,也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王官乙担忧的问题。王教授说,19位作者中14人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如今,这14人早已星散世界各地。

四川美院雕塑系成立于1953年,实力居国内前列,此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办美展,引起很大轰动。王官乙说,当时,很多单位千方百计邀请四川美院去做雕塑,作为教学单位,美院师生轻易不答应。

当时,雕塑系师生曾讨论,雕塑被称为“美术中的重工业”,农民即使看了,也看不懂,如何以雕塑为广大农民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他们有过很多设想,比如,搞些小雕塑,下乡赶场展出;组织师生到乡村就地创作、就地展出;到乡村修建土地庙式村史碑等。

1965年5月11日,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给川美发函,请求支援《收租院》。王官乙说,学院领导相当重视,认为是一个为农民服务的良机,于是派人前往考察,并主动联系四川省文化局,要求下达公函,以任务方式下达,决定由雕塑系任课教师带领毕业学生作为毕业创作。

经过思想动员会,师生们向院党委立下保证书,1965年6月4日,美院雕塑系教师赵树同、王官乙带领5名学生赶到大邑。

关键字:雕塑,收租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