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陆维钊的歪扁书
陆维钊的歪扁书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6-13

沙孟海先生在1989年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90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曾说:陆维钊先生于书坛的重要贡献有二:一、与潘天寿先生一起开创了浙江美院的书法专业,一切计划均出其草创手订;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体歪扁书。言简意赅,甚得要领。

此旨于浙江美院庆祝沙先生九十华诞时重复言之,并一再声言:在美院书法专业的建立上,他是在旁边敲敲边鼓的。

从沙先生的发言中,我等后辈可领略到上一代文人相亲与沙先生虚怀若谷的风采。其实早在1981年2月沙老为《陆维钊书法选》所撰前言中已指出:“陆先生那种介乎篆隶之间的新体,他自己叫做隶书。我认为字形固然是扁的,字划结构却遵照许慎旧文而不杜撰,两汉篆法,很多逞臆妄作,许慎所谓‘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之类,不可究诘。陆先生对此十分讲究,不肯放松。篆书家一直宗法李斯,崇尚长体。前代金石遗文偶有方体扁体出现,宋元人叫做‘歪扁’,徐铉、吾丘衍等认为‘非老笔不能到’。我曾称陆先生是当今的歪扁专家,他笑而不答,我看他是当仁不让的。”

可见“歪扁”是借用古书体名。然古之所谓歪扁,今人无由见之。陆先生独新构此体,圆熟而有精悍之气,凝练而具流转之势,自辟蹊径,这是陆先生在书体上之重大突破与创造,也是先生对当代书坛的杰出贡献,诚足以名当时而传后世。

陆先生创造此体,有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历时亦约十数年之久。先生自言:“《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先生所创扁篆,即立基于《石门颂》,此点似未见尚论者拈出。如谓不然,则请看《石门颂》中坤、灵、帝、堂、垓、尤、则、登、争、荒、亿、“宁静”之宁等字,当谓吾言不虚。然仅此何足以创新体,故须十余年之反复探求始毕其功。

陆先生原长于篆隶,而特精隶书,隶书亦喜用篆法。1960年代中期,隶书已经成熟,试观“抽宝剑,缚苍龙”、“同心干,放眼量”二联,笔力千钧,龙威虎镇,气象万千,近世无有其匹。先生不满于已得之成就,甚欲创造将篆隶合一之新体。此创造欲望源于陆先生天赋中之固有(如先生喜用篆法为隶),亦缘于数十年功力之所积。创此体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扁,纯用隶书之内擫法,整幅布局亦用隶法,即字距宽,行距紧。唯字画构造按许氏篆文,显得生硬,且篆体笔画多,扁形中显得挤压,结体不安,亦不美。

第二阶段:易扁为长,篆隶笔法并用,字画构造不变,结果,整幅布局不稳。因长形中入隶法,上窜与横突之笔梢甚多,行距难紧,整幅布局与个字结体均不美。

陆先生乃作反复推敲,反复试验,反复书写,偶有成功之字则捡出,一时入于着迷状态,积少成多,寻其所以美之规律,据此进行更详细之总体设计,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字形易成扁方,实已接近正方,个别甚至有稍呈长方者。字画构造仍同篆文,笔法亦基本用篆,即使长撇亦用篆笔内擫。唯横画长者用隶之波磔,然绝对不用雁尾,只如《石门颂》或《曹全碑》之画尾微微上扬而已。有双肩者,如宝盖头,用隶内擫法,一般不用点,或用甚短之直将曲度甚微之弧线分向两旁,两旁用直拦住,直必稍稍上耸出弧线之上;或即用金字塔形斜分两边,顶角120°左右,到字之宽度时两肩直垂而下,不上耸。无点之盖,亦用隶法。其余则全用篆法矣,然亦甚有讲究:小口纯用篆法;大方框虽用篆笔,但横则用顺时针向之弧线外拓,弧形向上拱,底线与之平行;方框内不管几横,均作平行线。结体最后还是归结到笔法组合的成功。

至此个体之字成矣,而整幅显得松散,因方形圆角之个体不易与两旁相关。先生乃出最关键、特色最著、完全出人意表之一着:将字之有左右两部者拆裂两半,中间距离拉得极大,将两半部各向左右之字紧贴。一出此着,即产生奇异效果,整幅即显得十分紧凑,精神全出;又因一行中不可能全是左右组合之字,故虽有数字中开,行气极无影响,反而出现一种奇特之美。至此,扁篆创造即告成功,时在1976年之际。而一通写在旧式账本上的《千字文》尚存陆家,成为先生探索歪扁之证。

此为一般规律,精熟之后,随机应变处甚多,如《毛泽东答友人诗句扁篆轴》首行之“长”与《毛泽东和柳亚子七律扁篆轴》第四行之“长”字,即大相异,且不能互换,前者易后者,捺笔伸出行外,后者易前者,则与其旁“章”字之扁框相撞,于此更可见先生布白之出神入化。先生创造此体,极为艰苦,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有时甚至用钢笔结字,我曾亲见一练习本上用钢笔结成的《千字文》一通,此为珍贵资料,可惜至今不见下落。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陆维钊,歪扁书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