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照片:话语性与现实感
照片:话语性与现实感
作者:    来源:《艺术时代》    日期:2010-04-15

从主题而言,张大力的《第二历史》所希望呈现的是一种不同于官方历史叙事的历史,他用直接并置不同版本的历史图像的方式——类似于一种图像系谱学 ——让那些看似指涉着“历史事实”的图像露出破绽,从而使历史叙述话语,即中国官方历史意识形态本身露出了马脚。在这个层面上,张大力的这件耗时5年的作品构成了一种深入而具体的社会、历史批判。

然而,在张大力找到的那些照片中,能够打动我的不是那种典型的因政治目的而被篡改的图像,比如把某个政治人物抹掉,或者把某个政治人物加上去。这种故事听得多了,况且这些直接造假的做法过于显白,因此我们见到张大力公布出来的原版照片时的恍然大悟就多少显得有些廉价,这只不过是用“真相”战胜了“假象”,就像好莱坞电影里的好人战胜坏蛋,没什么可再讨论的。实际上,这类照片只是在图像的话语性最强大的部分做文章,或者说,在这些图像中,被修改的只是 ——借用罗兰·巴特的术语——知面(studium)而不是刺点(punctum)。

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处在真与假之间漫长灰色地带上的图像,一开始我甚至看不出来谁真谁假,直到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正是在这些细节中,刺点出现了,或者说一种异质性的因素从摄影作者所希望构建的话语中挣脱了出来。比如那张“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修改版与原版之间的区别在于画面左下角的人脸被裁切或者被重绘掉了,这使得在修改过后的图像中,所有的人都在看着画面中央的民兵队伍,而不是如原版照片中那样,近景中好几张脸夺去了我们的注意力,甚至有人正在注视着镜头,这些与“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这一主题毫无关系的刺点被无情的处理掉了。

然而,正是这些刺点带来了图像的现实感,那张注视着镜头的脸的含义是“这不是一场表演”,遗憾的是那个图像编辑者并没有读出这一层含义,他把一切当作了一场表演,所以毫不留情地修改了他眼中的“穿帮”之处。很可能,他只是认为摄影是艺术,而艺术应该高于生活,也就是说,他并不打算用照片提供一种现实感,而只是在用图像表达某种话语,某种美学理念,或者一种政治图景。

需要强调的是,现实感并不等于现实本身,因为“看起来像真的”并不等于真实本身,真实永远是被表征的真实。但是这不等于一张照片与一幅画之间没有区别,如果说绘画的现实感来自于对现实/写实主义理念的贯彻的话,那么摄影的现实感则是对这种理念的背离,就像卡帕的那张著名的《共和国士兵之死》,虽然可能是摆拍的,但是那种运动中的虚焦,那种不完美的角度与动作已经建构了一种处于任何话语之外的现实感。换句话说,现实就是无法被表征的事物,而现实感就是那些正在挣脱表征话语的东西。

关键字:鲍栋,张大力,照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