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浅识吴冠中的中国画创作思想
浅识吴冠中的中国画创作思想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4-07

创作的关键是发现美、创造美

美术创作是关于塑造形象的艺术,也是画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发现美是美术工作者要具备的第一要素。吴冠中说:“画家要具备描绘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美术工作者必须不断擦亮自己的眼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认识,为创造美提供营养。

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有很多美的个体与组合体,这都来源于他对形式美的发现。他说:“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它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间于是组成了对比美;桥,它与流水相交,丰富了形式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线、面之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吴冠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思考着不同形式构成的美。

创造美是发现美的升华,它是自然之美向意象之美的转化。美术工作者区别于其他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独特发现来创造美的作品。吴冠中并非一味地看重形式,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僵化。只注重内容,他大声疾呼形式美。只注重形式,他又不断强调作品要有内涵,“应是具内涵的美”。

创作的方法是“新感情新方法”</B>

二十世纪后期,部分中国画家对创作的方法非常注重,多以用笔用墨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创作方法中的笔力、墨味成了绘画的目的,导致绘画的内容千篇一面。吴冠中就中国美术界孤立的评论笔墨,舍本求末的现象发表了一篇《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其中的“脱离了具体画面、孤立的品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的论断被很多人所误解。吴冠中并不是说不要笔墨,而是强调笔墨只是方法,不是目的。把强调控制笔墨技术层面转化为强调内容效果的艺术层面,不要做一个只懂笔墨使用的技术人,而要做一个会灵活运用笔墨,通过笔墨能表达情感的艺术人。

吴冠中几十年东寻西找,画遍大江南北,海内海外,从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表现方法,不像我们常看到的那些程式化的山水花鸟,看十张二十张和看一张没有多大区别。吴冠中的中国画从没有固定的程式和章法,画面如何结构,全靠特定情感的驱使。

创作的过程是“带血的鸡蛋”,原则是“风筝不断线”</B>

吴冠中深知艺术创作过程的艰辛,知道这种艰辛不光是来自于对技法掌握,更是对审美判断的理解与困惑;不光是生活工作的压力、精力的投入与回收问题,更重要的是误解、痛苦与盲目。吴冠中不想走别人走过的大道,而是另辟新径,他也不愿停留在前人矗立的艺术高山上观光,而选择勇敢地爬山涉水去寻找自己的海岛。他的创作过程有时比母鸡下带血的鸡蛋还要痛苦,他甚至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来从事画画行业。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则,它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他将从生活中升华了的作品比作“风筝”,“风筝”升空要高,还要惹人喜欢,但不能断线,因为那是与人民感情之线,是启示作者灵感的生活之线。后来又强调,这线可以变细、变隐,甚至可以变成遥控,但这生活的源头不会断,时刻默念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乡土音。

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画创作逐渐以融和型为主,一些画家的创作思想也日趋与世界大同,他们逐渐认同现代美术的创作理念、审美认识和创作方法。然而在二十一世纪各种艺术思想的广泛传播的今天,还有一部分中国画家仍然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急剧变化的现代审美需求,囿于自己的思想堡垒。作为新时代的有为中国画画家,必须拥有创新的意识,敏于发现美和勤于创造美;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关注时代发展的好作品来。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吴冠中,中国画,中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