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所认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
我所认识的吴冠中及其绘画
作者:袁运甫    来源:    日期:2010-06-30

70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经历悲惨绝望后,又逢新生并迎来希望的年代。每当我欣赏吴先生的画,他的抒情和缠绵,他的超脱和挥洒,他的强劲和力量,总是叫我联想起那难忘岁月的压抑带来的反叛精神,一种奋力喷发出来的永恒的精神性-冠中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藏纳了这种可贵的气质与情感,因其动心,因而感人。我所以开篇点明这种无以名状的精神之可贵,还因为"文革"十年给予画家心灵的洗动之深,致使有人失落甚而沉沦,有人觉醒而奋进,而吴冠中却是一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坚定地维护艺术尊严,并勇敢地举起艺术革新的大旗的硬汉子。他之坦然,因其无私无畏,他赤胆忠心爱恋自己的国家、民族、大地,他强调艺术的本源,他呐喊"绘画的形式美",他告诫"风筝不断线",他是如所而又为所行的。为了在艺术上更好地"选矿炼钢",他几乎走遍了全中国,经历千辛万苦;他是一个为了艺术可以舍弃一切的人。他常念叨"要上山打老虎,画好画","啃冷馒头、喝凉水、生活的艰苦我们是全不在乎的"。曾有一次从海南岛写生返京,因买不到卧铺票,吴先生为了保护一捆未干透的油画,而把自己的座位让出来放画,他竟从广州站到北京,脚全肿了。实在感人至深。

他在艺术上的敏锐和严厉是惊人的,即使对景写生,亦从不就景入画,总是在善于发现和捕捉的基础上,进而组织和果断地表现。出于选择和画面需要,常常现场搬家。从早到晚劳累而归,他还要十分精细地把全部画具擦洗干净,为翌日再战作准备。人们常因画家创作了美的成果,误以为他的艰辛亦是美味的。我常见他因多时的风餐露宿而骨瘦如柴,但他昂然铁骨和炯炯有神的战斗精神是从来没有丝毫减弱的。他对待作品的每一条线、一个点、一块色,总是用心之至,全神贯注,常常每动一笔总要眨好多次眼晴,皱好几次眉毛,经前退后,进而痛快落笔,力透纸背。有些朋友以为吴冠中先生功成名就了,艺术风格和品味举世共识,该享受荣华富贵了。事实相反,他是厌恶当老太爷、吃老本的,始终珍重作为一名平民百姓的画家本色,尽管前年他己进入古稀高寿,但其艺术创造力却正是最蓬勃的阶段。去年我有幸在香港"万玉堂"展厅亲瞩其大型新作展览,74幅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七十寿辰年所作,其中还有数帧丈二巨制,尤其是被誉为"丰碑式的巨构"的《小鸟天堂》,高114厘米,长300厘米,画面气势浑宏、凝重、博大。从展促我专程参观两次,每每在画前伫立,震撼心魄,激动不己。我觉得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着重于气质、气势、气韵的精神性表现,把抽象与具象都统一到这个总的境界中来,并充分发挥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使大块的灰调与浓重的墨线和画面空白形成音乐感高昂的基调,加之双双对对色彩斑斓的林间小鸟,近乎垂直般的藤萝错落有致地飘动于枝干之间,在如此此宠大飞动的画面中又具有稳定和深蕴的情趣。

吴冠中深沉地在题画诗中坦露了自己的胸怀。他说:"岁月长河,年华匆匆;路重重,丹青新作越旧踪;苦探寻,无归程,画里惟辨春秋痕。"他那一往直前,没有年月昼夜、永不停息的工作精神多么感人啊!他创造了美的意境、美的视觉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表现力,并呈现给观众,使之获得美的体验与精神的快感,但他自己却始终攀登不止永无归程的。他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还讲道:"将来当我预感生命接近终结时,那么有两件事必先处理,一是将优秀作品撒开去,二是毁尽手头不理想的作品。"他的严己,也是为了更有益于后人。吴先生在教学时也经常教导青年学生:中国艺术家要有骨气和自信,我们因有太辉煌的过去,但不应成为前进的包袱,应继往开来,力争为人类做出贡献。画家要以最优秀的精神产品奉献给社会,这是责无旁贷的天职。

冠中先生在艺术上是位苦学派。我曾多次与他一起外出写生,深受教益。我至今仍记得下放劳动锻炼时,我们在最后较为宽松的日子里常背着粪筐,终日在青纱帐里写生作画的难忘情景。其后我们又一起在胶东渔村、海岛办班授课,在苏州光福寺"青、奇、古、怪"的汉柏前,至保圣寺的悬雕壁下,在黄山、庐山的群峰岭间,在长江三日的客输顶画瞿塘峡神女峰,在山城作红岩村、朝天门;我们还挤在前往茅盾故里乌镇的小客船里,颠簸在浙东长途汽车的丛山峻岭之中一起奔赴渔岛石塘镇,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他对此是坚信不疑的。冠中先生没有停留在生活的记录中,而是进一步做到了"收尽奇峰打草稿"。他注入自我,使之生辉,精练,更为纯粹,也更能打动人。特别是他把写生移植到水墨画创作时,又以一种纯然解放了的心境,使之净化,力求达到画面的完美,把情意、色调、笔墨和空间处理溶入极富构想力的画面中,用他富有哲理的解释,这个公式就是1+1=1.他的表现意识不是模棱两可的,而是"吾道一以贯之"(石涛语),有着强烈的画面整体思考与感情色彩。是把自然物都人格化了,是有血有肉的。这里我要举例吴先生另一幅代表作品《高昌遗址》。整个画面鳞镒栉比、参差错落,但又有很强的整体感和统一性,要把这两个关系处理好亦非易事,看似单纯,实则精心之极。吴先生曾在一次谈论中提到四十多年前他在巴黎美术学院苏弗尔皮教授启示下,十分重视对绘画"量感美"和"组织结构美"的竭力追求,在《高昌遗址》中亦体现了它的这种追求。吴冠中先生只是在这里采用了东方的语汇,是把线和色所构成的团块来体现量感的,是把将光透视美及块面造型所组织的网状的线来预示结构的存在,其内在的精密性与表现的随意性刚柔结合,恰到好处,严肃与松动得到互为补充,是一幅用思考和修养完成的杰作,它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这在中国当代绘画中是少有的。

吴冠中先生曾戏称自己在艺术上是一个"好色之徒",这是指他对色彩表现的特殊偏爱;这也是传统中国绘画中的薄弱环节。他的色彩修养除其天赋外,我认为主要是得力于写生,同时亦由于在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启示,他曾认为是油画实践使之"狂热地追求色彩",而国画的实践又使之步入"水墨的雅淡之乡",前者具有色感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后者具有流畅和风韵诗情。多少年来他在油画和水墨画之间杂交互补,使之相得益彰。他曾形象地把这两个画种的关系比作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以更好地"剪裁东西方结合的新装"。吴冠中在十年前就公开声明:"在艺术中,我是一个混血儿。"如今,他在这两个领域业己取得杰出成就,证明了中西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不仅可能,也是发展当代美术事业的必由之路。吴先生的艺术成就的另一个侧面亦是画家中所少见的,这就是他在理论著作方面的贡献,近十余年来业己完成的理论文章就达三四十万字之多,其中如画家研究方面 ,他这样说:"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特别是凡·高,我想听到他每天的呼吸!"他对法国风景画家郁特里罗的评价与介绍也是极富深情的,他著文的调子,也常使我联想起冠中先生笔下的江南白粉墙,难怪他这样说:"我最想画,而且年年想画的还是江南乡土之情。"他之与郁特里罗的风景画"一见钟情",也是生活与艺术之间相应的真情实感和某种关系所至吧!这些西方色彩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画的色彩世界的触动我相信亦属必然。我甚至认为吴冠中之所以从油画兼攻水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他对水墨画所特有的银灰色世界之偏爱所至。他有时还在淡墨中加入白粉,使之具有厚重感,那毛辣辣的凝合趣味加之渲染透明的淡墨,这种复合的画面表现力是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丰富。也使其注重速度和快感的线条里,多了凝重的屋漏痕,这又是一种表现手法的丰富。对吴先生说,方法有时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吴先生更强调的是表现,当然不择手段去表现也是对艺术"方法"多样化的重要补充。

我认为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对中国艺术的历史性的重大丰富与推进,与许多为中西结合而献身的前辈艺术家比较,吴先生在这方面是做到了最具说服力的交融性的综合。他不是一位从经验出发注重规则的传统画家,他是一位综合中西又从体验出发注重创造与表现的现代画家。他丰富了历史的经验,他为美术史留下了新的章程。他所强调的艺术家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强烈的时代意识与民族自信心,对许多许多人都将是极大的精神鼓舞。我相信吴冠中先生的艺术还有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他的存在,即意味着艺术创造力的勃兴和萌发。

关键字:吴冠中,绘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