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傅新民现代雕塑随想——“艺术就是他的生活”
傅新民现代雕塑随想——“艺术就是他的生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9-19

在厦门雕塑家傅新民先生的作品陈列室和工作室里,他的现代雕塑作品,他的工作状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他饱满而炙热的创作激情,他丰富的材料积累和创作构思,使他的雕塑创作时时处在“在路上”的状态。他对艺术的真挚和虔诚,他作品的多样和高产都足以使他的创作成为中国现代雕塑中一个有意义的个案。

特别是当我了解到傅新民先生的从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以后,更加坚定了我对探究这样一些问题的兴趣: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艺术对我们个人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一个影像的时代,在一个克隆和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家的手工劳作,还有没有发展空间?在“艺术死了”,市场就是一切的各种嘈杂的喧嚣声中,什么是艺术家安身立命,坚守自己价值标准的理由?

有些艺术家的创作也许是面向艺术史,解决艺术史的问题;而像傅新民这一类的艺术家,我以为他们的创作更多的是解决当代人生存意义问题,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和坚守表示了一种人生的态度,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艺术中,寄寓的是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在这样一个精神匮乏的时代里,用艺术这种方式和世界进行永无休止的对话,在这种旷日持久的对话过程中,他们的艺术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提升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社会,他们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它们充分昭示出了人的各种可能的生活,而正是他们的工作,使我们这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多了一些精神的话题,多了一种思想的激活,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生存的智慧。

他对材料异常敏感,他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特别具有这样的素质,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熟视无睹的日常事物中,发现美,并将他们转化为艺术。

他对材料的把握来自几十年对艺术的执著的追求,他最早从事根雕艺术的创作,这个漫长的过程,给了他一种良好地把握材料的自然属性的能力,他的材料的运用总是得心应手,从不显得勉强和生涩,这就得益于他长期与自然材料打交道,形成了对材料的肌理、质感、表现力的充分的了解,而他长期收集、储存的艺术材料,成为他现在也是将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木质材料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特别在空间艺术中,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中国人对木质材料的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巧与拙的关系,文与质的关系,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尽管傅新民在现代雕塑的创作中也吸收了西方现代雕塑的创作理念和方式,但是,他的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根性仍然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是一个擅长材料处理的艺术家,他的创作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这种哲理来自大自然,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来自古老的东方智慧。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冲突、对比、穿插、并列、互补、顺应、和谐等各种境界,就充分体现了它所蕴含的思想。著名旅法雕塑家、哲学家、诗人熊秉明先生曾经说过:“有一种精神遗产是不能从书本上得到的,是通过一个活活泼泼的人,一个广博的人格,一个生命的真实经验传下去的,也就是禅宗所谓‘以心传心’的道理。”傅新民正是这样,向生活学习,向造化学习,向传统学习,向西方学习,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面目的现代雕塑艺术。

在生活中创造,以创造作为生活,这就是傅新民的艺术人生。

关键字:傅新民,雕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