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作为意识形态隐喻的天安门
作为意识形态隐喻的天安门
作者:    来源:《Hi艺术》    日期:2010-04-06

当然,张晓刚的《天安门》(1993年)保持着情绪与态度上的压抑和严肃性,这一年的6月,艺术家还在给自己的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灵魂四处漂荡,再也找不到一个栖身之地。我们能把握什么呢?我们还清楚的大概是,我们是有知觉有智性的,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中的爬行动物。” (1993年6月1日致毛旭辉的通信)那么,这个时候的天安门对与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之前,艺术家在创作他的关于死亡与自我的《手记》。现在,天安门成为一个重新回到现实的桥梁,成为思考历史和心理问题的一个契机,从此之后,关于过去与历史的图像开始成为一种系统的记忆方式呈现出来,天安门是一个复杂的象征,对于那些熟悉她的历史的人尤其如此,阴郁的调子和空旷的广场不可能将观众带向一个灿烂的过去或者未来,而只可能将问题的复杂性揉进艺术家和他那一代人的内心。

三年后的冬天的一个夜晚(1996年),艺术家宋冬匍匐在冰冷的天安门广场上哈气,他希望将哈出的气在冷空气的交换中结冰。其实,这样的行为举动可以在任何寒冷的地方进行,可是,为什么要在天安门广场做呢?我们不能想象艺术家在广场上有什么刻意的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家很清楚天安门的象征意义。让一块地砖面积上哈气结冰是一个有趣的行为,可是,当这个有趣的行为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时,就很容易唤起意识形态投射和附加阐释。的确有人就是这样来阐释这个普通行为的,并且带着明显意识形态的立场:

我们知道,“广场”是任何种族与个人都可以自由集聚的场所。但是,广场的前面一旦加上“天安门”三个字时,“天安门广场”便具备了语码意义——它带有了上层建筑的色彩;而宋冬不断哈出的“气”又具备语码意义。古人说,人活一口气。气在,人在;气绝,人亡。可以说,气的语码意义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宋冬的作品便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以个人的生命(气)来表达某种诉求。可是,这种表达却遭遇了上层建筑大地般的冷漠。(“当行为成为艺术——关于行为艺术”,2007年)

不管艺术家自己如何考虑,人们同样强调的是天安门的意识形态背景。

很多人感到奇怪,生于1970年的尹朝阳为什么会去画毛泽东。不过,画家告诉我们,他阅读过大量关于毛泽东的著作,他喜欢这位历史人物的诗歌,这也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种抽象的无意识激情的唤起。无论怎样,毛泽东的故事与这个国家和日常生活密切地发生着联系,他从中受到十分的感染。这样,天安门作为一种题材,以满足接近乌托邦的想象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尹朝阳画了似乎是在模糊的镜头下呈现出来的广场,那广场泛着深暗的红色,人们分散在广场中游动,但是显然不像曾经出现过的那种情境——人们朝着领袖或者朝着一个中心目标涌去。广场飘着红旗,有放置毛泽东遗体的纪念堂被设计在构图的中央,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即便这位伟大的人物已经去世,他的影响力也仍然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整个世界仍然处在他的掌控中。不过,迷茫与没有明确的方向是艺术家笔下的主调,因为,艺术家仅仅是提示而不是去解决广场给予我们提出的问题。

到了2002年,我们好像又一次看到了董希文笔下的1949年的天安门,不过很遗憾,在岳敏君的《开国大典》里,那些历史人物包括居于中心的毛泽东统统已经离去。天安门城楼已经没有了人烟。可是,在广场上,人头攒动的人群与队伍仍然在等待着,就像他们的父辈当年等待着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出场一样。岳敏君在这个时期对很多艺术史经典作品进行了抽空的修改。他想知道曾经在这些特定的空间与环境里出现的人物一旦消失,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所以他再次选择了天安门。在1992年的时候,他就画了《发生在Χ城楼上的戏剧》,其实构图就是“开国大典”的位置,不过,几个看上去无聊的青年人似乎已经对历史没有任何兴趣,他们仅仅是将天安门当作一个普通的城楼,在上面消磨时光而已。他还画了一排人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大团结》(1992年),可是,那些张着大嘴的人的态度与天安门城楼上的“大团结万岁”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一个无所谓甚至有调侃趣味的联系,一个没有任何神圣性的联系,,当然,这倒不是针对“大团结”的口号本身,而可能是口号后面的意识形态气息。艺术家不想与谁过不去,他仅仅是想尝试一种脱离了严酷历史语境的趣味,但这个态度本身不可避免地是意识形态化的。不过,当我们将新的《开国大典》与旧的《开国大典》进行比较,多少有些伤感,因为,曾经站在上面的那些人物已经不在了。在董希文活着的时候,站在上面的人中有人被抹掉;现在,岳敏君干脆让所有的人都离开,也许这样一个现场将唤起观众更多的追问。

从1949年以来,没有人实现了天安门这个题材的非意识形态化,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我们的历史经验与政治现实决定了的。天安门本身就够具有历史的沉重了,何况任何人可以对她进行任意的观念投射与意义阐释。从象征意义上讲,与天安门有关的艺术,构成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政治、思想与文化——的特殊表达与形象认识,如果我们使用社会学与符号学的工具,可以解读出丰富而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历史信息。概括地说,天安门是一个积淀了数百年的历史信息库,她已经成为需要不断去理解、考察和解读的意识形态隐喻,这就是为什么史景迁要用“天安门”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象征性出发点,也是所有挂念中国历史问题的人摆脱不掉对天安门的陈述的重要原因。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天安门,当代艺术,意识形态,隐喻,天安门,年轻艺术家,毛泽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