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当代艺术中文字的书法形态与意义阐释
当代艺术中文字的书法形态与意义阐释
作者:    来源:《批评家》    日期:2009-10-29

3.文字形象的观念表达及其形式限制

在文化的关系网络中考察文字形象,会发觉它承载着太多的意识形态束缚。甚至,在书法专业的文本中也会如此表述:“书法既是艺术,必然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无论书写的思想内容或书法的艺术观点、艺术情趣,无不打上阶级意识的烙印。”[ 尉天池.书法基础知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1-2页.]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意识形态产生的细微压力倍受艺术家关注,有时或许成为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如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主义”盛行之时,人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东西方对立的思维来看待文字形象,在作品中频频出现中西文字并置的情形。而人们熟悉的吴山专于1987年创作的《红色幽默》系列,当中较典型的是《长篇小说赤字第二章若干自然段》,用“赤字”表达了艺术家对时代政治生活的感知和回应,这也算是基于当时语境而生长出来的一种观念表达。当代艺术侧重观念表达,但由于文字具有形象(包括索绪尔划分“能指”时指的“听觉形象”,以及本文重点讨论“能指”时指的“视觉形象”),因此,艺术家的观念最终总是会落实到材料和形式上来。在前文对徐冰和谷文达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艺术家总是先考虑成熟艺术观念,之后才会根据观念表达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形式。这里存在一种内部矛盾:艺术家在反省文字及其对应的概念(即文化)对人的约束,并对之采取针对性的反抗策略时,其艺术观念往往要求观众摒弃诸多文化预设,从零度情景进入艺术境界;但当作品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时,却又在不同程度上将观众抛回到满目疮痍的尘世间。类似于德里达对胡塞尔主张的悬搁经验所给予的不信任那样:“与现象学让我们相信的相反——那总是知觉的现象学——与我们的欲望不可能不相信的东西相反,事物本身总是自我逃避的。”[ [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33页.]同样,假若文字只能以纯粹的视觉形象产生意义,那将竭力排斥所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因为形式总是对观念产生限制,而这一点,对于文字的书法形态扩张同样具有限制性:文字不论以何种奇异的书法形式出场,它总会同时遮蔽自身的存在。

突破形式限制,尽可能从“非文化”(或“无文化”)的情景中建构文字形象,还需要分析另外几件作品,首先是黄永砯的“搅拌艺术”。按照常识,洗衣机的功能是“清洗”,其工作对象是脏衣服等日用品,能放进洗衣机里的物品要求具有一定的耐水性,具有经受搅拌的强度等。但黄永砯将《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两本书放进了洗衣机,显然它们并不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在放水浸泡搅拌后,两本书最后成为一堆纸浆:书中的文字与造纸的原材料混沌一团,书中的知识秩序结构在纸浆化的过程中瞬间被归零。汪民安认为在此过程中产生出了“新嫁接之物”:“这个新嫁接之物,其意义同两个被嫁接的原材料迥然不同,但是,它又并没有完全摆脱原材料,原初之物的意义,它让这两种原材料在新的嫁接之物中争论、对话、交流,让它们彼此扭曲、覆盖或渗出。就此,一个多元的或者充满歧义的意义,一个不稳定的意义,在一个新嫁接之物中涌现。”[ 汪民安.黄永砯的意义.读书,2008(8):第107页.]采取同样的思路,黄永砯还将自己喜爱的《周易》也扔进了洗衣机。从书法形态角度看,在这类作品中,文字的视觉形象最终被化为乌有,但在空无之中,却能让书法形态在观众的心里得到放大以及自由组合。

与此类似,邱志杰做了《重复书写1000遍兰亭集序》,从1990年到1994年,他陆续在同一张宣纸上重复书写了1000 遍《兰亭序》。1000遍之后,这张纸最终变成了一张黑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兰亭序》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传统书法作品都需要以完美的视觉形象展示给世人,但邱志杰这件作品最终一片漆黑,也就是等于空无。赵汀阳认为邱志杰的行为暗合了德里达反对“语音中心论”的观点,猜测“如果德里达看到邱志杰的书法系列作品,想必会喜欢的”。[ 赵汀阳.幸亏自由是有限的——评《自由的有限性》.南方都市报,2004-1-15.]可遗憾的是,邱志杰最终又用视频的方式拍摄下了其书写前50遍的影像,这无疑打破了空无的黑暗,让人们又受制于影像的规约。在另一件《作倒写书法——浣溪沙》中,邱志杰也是利用录像技术,让书写从有到无。这些技术性手段能虚拟出新异的效果,但总会悄悄地从技术美学层面上引诱观众走向别的道路。

徐冰在阐释《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时提到:“不留墨迹的水写等方式,只是为了练习或自娱,自娱的状态却是写出好字的条件。”可以说,他敏锐地指出了中国书法创作中的一个悖论:真正的好字往往都是便条,清单之类的随手之作,不经意留下的神来之笔;而写给别人看的字都写不好。这个悖论同样制约着当代艺术创作的形式,因为作品总归要示人,想要彻底自由,除非你的作品不给别人看。

4.书法形态的时代图像

时至今日,社会形态与文化语境已经出现新的端倪,消费观念、信息技术文化让中国与西方迅速缩短距离,这也让文字的书法形态从实在的书写走向了数码的虚拟。前文提及的吕胜中的《看图说话》,如今早已在互联网上泛滥成灾,图形化、卡通化的文字似乎要自立门户成为一门新的文字形态。“无国界的沟通”成为大家关注的又一主题,徐冰因此创作出《地书》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语言的思考。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See, Edward Sapir. Language , p.221.]这就需要观察新型的语言文字形态,来重新认知和把握时代的文化图像。

创作《地书》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徐冰发现了不同航空公司的《机上安全说明书》都以识图为主要手段,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说明比较复杂的事情。2003年,徐冰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小图(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徐冰意识到:既然只用标识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那么就可以用标识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通过搜集、整理,徐冰将世界各地的标识,以及数学、化学、物理、制图、乐图、舞谱、商标等相对成熟的表达符号,包括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流行的文字符号等,用其讲述故事,让参观作品或参与作品互动的各个国家的人,都能毫不费劲地看懂“文字”的意义。

对于信息时代文字形态,旅德艺术家王小松的表达方式显得更为直接却又充满隐喻。他采取架上油画与装置结合的方式,巨大或小巧的画幅,堆满原始质朴的文字符号。但这些原始的象形符号又被赋予了最新的信息技术名称:代码。代码原本只是计算机编程的单元,但在作品中,这些代码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它们快乐地狂舞、愤怒地争夺、戏谑地堵塞交通、攻击银行的端口,等等。它们甚至还会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妖媚地勾引你靠近去偷窥画布的小窟窿,因为在画布的小窟窿后面,往往隐藏着女人身体最隐秘部位的特写。这就是计算机病毒。在《密码错误》、《凹凸》、《隐私》、《BT下载》、《非法灌水》、《瘫痪》等作品中,文字形态已经失控,这似乎也印证了王小松是在“画生动的感觉、预感、渴望、禁忌和愿望,这些都在绘画中互相变换,不会听从冷冰冰的管理和强令性的造型”。[ [德]伯恩哈德·博埃斯.向小松的画致敬.李逵六.译.返.三尚艺术,2009:第4页.]在《黄色迷宫》中,方块的文字也像着了魔似的,整齐而漂亮,但细看之下却如坠迷雾、不知所云。这不免让人想起维特根斯坦的表述:“语言给所有的人设置了相同的迷宫。这是一个宏大的、布满迷径错途的网状系统,看见一个接一个的人沿着同一条路走去,我们可以预见他们在哪儿会走上歧路,在哪儿笔直走无需留意拐弯处,等等。我必须做的事是在所有有交叉口处竖起路标,帮助人们通过危险地段。”[ [奥]维特根斯坦.游戏规则.唐少杰,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218页.]王小松似乎是一个热情万分的生活体验者,他热情地参与生活实践,将亲身的生活经验,用数字代码式这种信息时代的书法形态抒写出来,或许不能树立哲学意义上的精确“路标”,但起码能为时代的文化图像提供自己的色彩。

四、余论:意义只是文字的开端

在当代艺术的视野里,艺术家关注文字及其书法形态,其根本的意图在于对文字及其书法形态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关注,对意义生成系统中的标准的质疑,追寻文字产生之前的文化图景,来追溯人的思维的原初状态。徐冰这样解释自己创作文字题材的动机:“为什么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搞简化字运动?因为文字是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形态。把这个形态改变了,文化概念就改变了,人思维最本质的方面就改变了。他希望他的革命是触及灵魂的,所以他必须要进行文字的改变,先动摇现有文化状况。而我为什么喜欢在文字上做文章?我也觉得,触碰文字,就是触碰人思维最本质的部分。”[ 钟怡音.徐冰:一个大艺术家的国际声誉和社会主义背景.时代人物周报.]复数性的创造原则,让文字在当代艺术中向四面八方延展开去,生生不息地衍生出新鲜的灵感,生发出新的书法形态与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对文字资源的开发,在可知的历史上也粗略分了阶段和类型。如前所述,徐冰、吕胜中、谷文达、黄永砯、吴山专、邱志杰、王小松等人的艺术实践,都将文字的视觉形象置于社会文化关系网络中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展开与书法形态的对话。由于文字本身就是一个连绵不绝的复制与转换系统,因此,对于当代艺术中书法形态的意义阐发便很难忽视复数性艺术创造原则。

德里达在考察西方文字概念时指出:“在这个世界上,文字的拼音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必然会掩盖其自身的历史。”[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家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3页.]同样,对于中国文字体系,人们为了寻求文字产生前的历史,势必预先破除文字产生后所有的预设。否则,就永远看不到文字自身。在此角度上,意义只能作为文字的开端,而绝不能成为文字的终结。唯有如此,随着对复数性原则的深入思考,当代艺术对书法形态的探求才有望澄清迷雾,看到文字的本真面目,切实触摸到人的存在,以及文化的质感。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文字的书法形象,意义阐释,鸟飞了,徐冰,蒋文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