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热市场与冷规则
热市场与冷规则
作者:    来源:美术周刊    日期:2009-06-04

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品拍卖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在很多人眼里,拍卖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发现价格和完成交易,它就像一个具有神奇功效的水晶球,可以化鱼为龙,甚至可以点石成金。

其实拍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和文化、艺术,甚至民族感情、历史情结都没有关系。将这种非经济因素强加进去,以保护民族文化的名义,公然在拍卖会上叫板,既不明智,更不实惠,甚至成为业内的笑柄。当然,从精神经济的角度看,这样做,也可以起到凝聚社会关注度、抬升其价值的功效。

尽管马健说,拍卖是中国和尚的发明。但我还是要说,现代意义上的拍卖,尤其是收藏品拍卖,还是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我不禁想起,在中国最早的一次现代意义的收藏品拍卖,那是在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并且大肆抢劫后进行的。由于分赃不均,也由于换成金银便于携带,那帮强盗竟然在圆明园用最“民主”的拍卖制度,重新“公平地分配”了劫掠的财产。可以说,中国收藏品的拍卖从一开始就是屈辱的。

可是,拍卖毕竟是当前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当今世界,我们已经不能要求洋人陪我们玩蹴鞠,而只能和人家踢足球,尽管我们自认为蹴鞠是足球的祖宗。既然是通行规则,我们就必须按规矩行事,比如入场时要着正装,叫价时要举牌,当然,也更要了解幕后的阴谋,因为这也是构成拍卖独特魅力的重要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我坚持认为,经济行为和道德判断应当分开,如果完全按温良恭俭让的要求来做,最好不要有市场,只是将家里的金银细软搬到大街上直接布施好了。我们常常抱怨商场上的讨价还价、尔虞我诈,对那些串通、哄抬、垄断等幕后操作嗤之以鼻,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在商场中展示出的“非道德”一面,正是高超的商业技巧,和传统道德无关。这也是西方新教伦理与中国传统儒学传统的冲突。

因此,还是要深入研究拍卖行为,甚至将其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这就是马健所说的“收藏品拍卖学”。作者用了许多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收藏品拍卖的原理、要素以及规律,娓娓道来,颇有意思。但是,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书中的那些数学模型可能会成为障碍。我的建议是碰到这些字母成串的地方,不妨就跳过去。我一向认为,这些数学公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吓走外行,让内行无话可说,此外,基本上没有用处。但是,在经济学广泛运用数学工具的今天,没有模型就不成其为学,所以就宽容吧,看得懂的,可以从公式中走入另一境界;看不懂的,也不影响意思的理解。

应当说,这是一本富有创新意识的书。尽管从学术体系上看还比较简单,但是对收藏品拍卖的主要问题都讲到了。作者也花了许多功夫来深入挖掘资料,思考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不少自己的见解。可以相信,以本书为起点,随着对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加规范化的学术著作,那也是对中国收藏品拍卖市场和文化产业理论的重要贡献。

关键字:艺术市场,拍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