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中国当代艺术“割肉”还是“换筹”?
中国当代艺术“割肉”还是“换筹”?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日期:2009-07-22

从今年五月开始,古代、近现代书画就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独一无二的兴奋点,人们在屡创新高的数据中,寻找着金融危机后市场复苏的讯号,并以此推断秋拍的乐观前景。可是,在一片振奋人心的士气中,曾经扛起拍卖市场先锋旗帜的中国当代艺术,却深度失宠。

记者在某知名拍卖公司的油画拍卖现场发现,前排大部分的座位都被空了出来,几位拿着号牌的买家和一些“看场”的圈内人三三两两地坐在后场,在拍卖师稀稀拉拉的落槌声中,近一半的作品流标,而成交的部分,也多在几万至十几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最后,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油画专场以几百万元的成交价匆匆结束。记者查询到,仅仅是在一年前的2008春拍中,该公司的油画专拍成交额还能稳居几千万,更不要说,当代艺术火暴期的2007年,各大拍卖公司当代艺术板块的成交额都能轻松过亿。

一度强劲的中国当代艺术自去年春拍开始显出颓势,并在该年秋天一路下滑,直到今年春天,已经调整了整整一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依然得不到市场复苏的预期,以至于大部分嗅觉敏锐的拍卖公司将工作重点转而投向古代、近现代书画,有些甚至取消了开始赔本的当代艺术专场。

三方支撑缺失导致油画拍卖市场一蹶不振</STRONG>

和其他一些拍卖公司减少当代艺术拍品份额不同,北京荣宝在今年春拍直接取消了油画板块,负责人刘尚勇更是向记者表示,停拍该板块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持续几年。

刘尚勇说,公司在作出停拍决定之前,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其谨慎考虑。在他们看来,虽然现在当代艺术市场萎靡,但是只要依然“挣扎”在这个市场中,等到回暖时,就会为自己在这个市场中留有一席之地。但刘尚勇并不认同,他认为,“之所以公司选择撤离当代艺术,是因为在这个市场中的人不肯死心。”

刘尚勇向记者仔细分析了今年春拍市场油画板块的情况,他说,这个市场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的红色经典部分,如果遇到真正好的作品也能卖到一个好的价格。比如蔡铭超花2000多万元买到的《南泥湾》,“但是这样的作品太少了,能够进入市场的几率非常低,成不了规模,也不能维护一个市场板块的运营”。

第二个部分是以陈逸飞为代表的写实画派,但是这个板块被严重透支了至少5年的行情。“买家拍到手后,五年内赚不到钱,这样就不能吸引新进买家入市,新进买家力量缺失,单靠原有的几位藏家买来卖去,是支撑不了这个市场的。”

第三个部分便是曾经一度火暴的中国当代艺术,刘尚勇把流通于拍卖市场中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称作筹码,他说,目前这些筹码都在卖家手中,他们不愿将价位还原到市场能够接受的水平。“虽然现在这些筹码的价格都在降,有的是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市场认可的价位。不受认可,自然没有人愿意接盘。”

刘尚勇说,油画板块的三个部分都没有支撑点,作为拍卖公司来说,自然没有必要赔本做下去。

当代艺术若想再次获宠,应先学会“割肉”</STRONG>

按照刘尚勇的说法,当代艺术已经成为油画板块中问题最为突出的部分。记者也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当代艺术作品甚至成了一些拍卖公司的烫手山芋。“都是原有的客户送来的,不收不好交待,收了又卖不出去,卖家也没有仓库,都送到拍卖公司的库房。我们还得仔细为其保管,稍有划痕就要赔付。”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上个月我们就因一幅作品在搬运过程中不小心划了一道而赔了卖方1万。但是如果真正再给卖家退回去,他们也都不愿接收,有的长期拖延时间不来取,有的给了我们地址,物流公司过去后又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毕竟,这些作品放在拍卖公司,卖家省去了租用库房的费用。”

从宠儿到如瘟疫般唯恐躲之不及的弃儿,中国当代艺术遇到了高峰期以来难以名状的尴尬。对此,刘尚勇建议说,卖方需要学会“割肉”。“其实就和做股票一样,比如这支股票我做成死庄家了,就要找几个朋友分分仓。当时我做这支股票的时候,从5块拉升到45块,中间花费了很多心血,那么分仓后我就少赔点,一股以8块钱的价格给他们。这个朋友认购1000万股,那个朋友认购800万股,参与的人多了,就有积极性。他们会想,这支股曾经有过45块的成绩,现在8块一股,我玩玩,之后哪怕炒到15块一股也赚了。”刘尚勇说,“当代艺术其实和股票一样,比如我有50张某位价位曾经在百万元以上的艺术家作品,现在不好卖了,就找几个朋友分分仓。一人拿几张,分别以10万左右一张的价格给他们,自己再留几张,这样,又有人开始参与到这个艺术家的市场中来,继续从10万元开始往上炒,那么藏家留在手中的那10张艺术家作品又会随着市场向上飙升。”

针对刘尚勇的“割肉”论,业内大多人士表示认可的同时,也认为这样的“割肉”仅限于先前虚高的一些艺术家作品,而那些在当代艺术史上具有标杆意义的艺术家作品,则不会“掉价”太多。还也有一些人认为,真正能够做到“割肉”,对于藏家来说并不容易。“原来几千万买进的作品,现在让他几百万出手,很多人都做不到。”

除了藏家,一些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价格的陡降也面临两难。艺术品经纪人伍劲向记者介绍说,一方面艺术家大多没有市场概念,往往随行就市,市场能给出多少价格,他们就标价多少,“几百万的时候他们很高兴,80万的时候他们也无所谓。”但另一方面,市场价格陡降,这些艺术家就无法面对先前高价买入自己作品的藏家,因此艺术家为了维护原有藏家利益,又不能在价格方面向买方让利过多。

而对于这种两难境地,一些知名当代艺术家倒感觉并不强烈。俸正杰就向记者表示说,自己作品的价格并没有“割肉”多少,只是和往年相比没有涨而已。“再说,市场向来都是外界谈论的,对于艺术家来说,有市场的时候,我们在画画,没有市场的时候,我们依然还是在画画。”

当代艺术如不及早清仓,则会面临市场“换筹”?

虽然“割肉”对于依然囤有当代艺术筹码的卖方来说并不容易,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不及早在这拨市场调整的行情中“割肉”清仓,面临的最大危险则是市场的“换筹”。

刘尚勇说,原来当代艺术的那批暴涨行情的筹码,都是在西方资金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的,这些筹码没有文化根基,是西方审美的产物,因此,很快水土不服,但是经过调整,在下一轮的市场行情中,这些海外资金还会卷土重来。因为它们善于把握机会,并在我们这块土地收获颇丰,不会轻易离开。而且,一旦重来,将带来更多的资金。只是,第二次的造访,他们将不再起用原来一度暴涨的筹码,因为这些筹码已经被市场证明,没有生命力。刘尚勇说,“现在大多数参与到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人,还是将炒作艺术品作为一种赚钱方式,因此如果一个筹码被市场抛弃,会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手里还有这样的筹码,表面上看好像你在坚守阵地,但是这样的坚持是徒劳的,等‘换筹’一旦开始后,原先你坚持的筹码就会被淘汰,成为‘死筹’烂在手里。因此,现在有‘筹码’的人应该想方设法规避这样的风险。”刘尚勇还说,现在买卖双方互相僵持,一时难决胜负,但是在他们互不相让的阶段,艺术家仍在创作,“比如,我喜欢张晓刚,你800万不卖给我,600万不卖给我,400万还不卖给我,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个王晓刚,李晓刚,我发现他们画地也不错,而且才100万,我很可能就再不和你磨了,去买新艺术家作品。”

而伍劲也认为市场终究会换筹。“目前5%的艺术品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95%的作品就要面临退市。”伍劲有个“艺术品有效期理论”,他说,尤其是当代艺术,也许有的作品有3年有效期,有的有5年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就要退市。

关键字:当代艺术,拍卖,艺术市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