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贾方舟:“风筝不断线”缅怀大师吴冠中邀请展
贾方舟:“风筝不断线”缅怀大师吴冠中邀请展
作者:贾方舟    来源:    日期:2010-08-27

2008年3月,以“走进798”为题的“2007吴冠中新作展”在桥艺术空间拉开序幕,精神矍铄的吴冠中先生亲临开幕现场,以表达他在耄耋之年渴望走进民间的意愿。

我曾在展览序言中说,面对吴冠中的50幅新作,如果不特别声明这些作品是一个89岁的老人所作,我们绝不会把这些作品和一个老人联系在一起。甚至相反,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完全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生命个体,依然对生活保持着高度敏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正是这“晚晴”,为他自己创造出一个霞光璀璨的“晚境”。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走向遥远”不再回头的老人,看到的是夕阳晚照中空荡荡一条望不尽的天涯路!

吴冠中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然而,“人去楼未空”,作为引领一个时代的大师,他的精神遗产永存。如他所说的“风筝不断线”,他的独立人格和艺术精神依然和敬仰他的后辈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在接近他91岁诞辰之日,我们谨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大师深深的缅怀和追思。

被邀请参加这次展览的六位艺术家,有吴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也有深受过他影响,虽然和他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但对他和他的艺术充满崇敬之心的艺术家。他们的年龄相差甚大,有40年代出生的尚扬、杜大凯、王怀庆,有50年代出生的李向明,有接近60年代出生的贾海泉,还有70年代出生的田卫。我把他们邀集在一起是因为,这些具有不同年龄、身份、地位和资质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共同取向:他们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都在努力探寻既属于中国本土、又属于中国当代的艺术;他们都在接续吴冠中先生的未尽之业,一代接一代,在不同的艺术方位上寻找着各种新的可能。

如果我们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相比,就不难发现,与异质文化的“兼融”是这个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二十世纪以前,中国的画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成长与成熟的。从未面对过如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从未有过如我们今天这样的迷茫、困惑。那时的画家相对单纯,他们的思维是承传式的,单向度的,没有那么多的艺术样式作为参照,也不需要参照。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不同了,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异质文化的入侵或曰主动迎取,使我们再难回到那个原有的传统中去。面对世界潮流,再强大的文化抵抗也会付之东流。于是,与异质文化的“融合”便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必然选择。也因为如此,真正能够代表这个世纪的艺术家,真正能够构成这个世纪艺术的上下文关系的艺术家,也必然是那些在东西融合中最富有建树、最具有成果的艺术家,是那些能以“兼容”的胸怀来回应时代潮流的艺术家。吴冠中深知他在艺术的这一转折关头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历史使命,所以他在油彩与墨彩之间往返穿梭,“水陆兼程”,从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领军人物,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成为老一代中最具开拓精神和创造活力的艺术家。

可以让吴冠中先生欣慰的是,在他继林风眠之后开拓的这条路上,依然不乏后继之人,从这个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的年龄结构不难看出,每一代艺术家都有自己新的创造,新的发展。如吴冠中那样,在叛逆中师承,在舍弃中汲取,在东寻西找中拓展出自己的艺术新天地。

每一个特定时代,都会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使命和艺术局限,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在中国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时代中,既有老一辈的创榛辟莽,也有新一代披荆斩棘。这个缅怀大师的展览虽然只邀请了六个人,却不难看出成绩斐然的后辈们迈出的步伐多么坚实有力。小于吴冠中20多岁的尚扬、王怀庆、杜大凯已然是大家风范,中年辈的李向明也已显露出不凡的气象,更年轻一些的贾海泉、田卫虽然比不得前辈的成熟,却也不难看出他们深藏的潜力。倘若吴冠中先生能看到这个展览,他一定会发出“山外有山”的感慨,一定会说“我的风筝没有断线!”

2010-8-6-于京北上苑槐园

关键字:吴冠中,大师,798,,风筝不断线,邀请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