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艺术如何走出小圈子 成都双年展向城市提问
艺术如何走出小圈子 成都双年展向城市提问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1-10-31

图为成都双年展部分展品。

曾经专属于艺术小圈子的双年展,在成都“变身”为一场全民盛会。

9月29日开展,免费对公众开放,截至10月30日,本届成都双年展吸引观众超过27万人次。甚至应观众要求,原定于10月30日闭展的三大主题展览将延期至11月6日。

如何让艺术走出小圈子?艺术如何变身为“城市名片”?成都双年展正在答题。

——编者

四川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双年展。

一位参观者站在油画《彼岸桃花》前,隔着防护带,上身前倾、脖颈伸长、仔细打量,近些、再近些……他一面努力保持着对艺术的探究姿态,一面似懂非懂地喃喃自语:“这桃花可真艳丽。”

此刻,油画作者周春芽正在成都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里,饶有兴致地翻阅有关本届双年展的报道,毫不掩饰欣喜之情:“以前,能看到我作品的普通老百姓太少了,双年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观众去得多,媒体报道也多。”

同样欣喜的是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川。自2001年设立,今年首次由政府推动,成都双年展在1个月内吸引观众超过27万人次,这意味着双年展成为成都的一张“艺术名片”,已经具备“群众基础”。

我或我们?

开幕第一周,就吸引观众16万人次

“进去看看,成都双年展就在这里。”

“双年展是什么?”

“艺术展览,听说里面有画。”

“画?哦,那是好东西,去看去看。”

双年展开幕当日,总策展人吕澎在东区音乐公园门口,遇见一群正在散步的老太太,如此讨论成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

被她们认为是“好东西”的画,在“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板块展出,只是本届双年展的一个主题展览,另外还有“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和“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两个主题展,以及16个特邀展……这些信息,这群普通的老太太或许并不清楚,即使清楚,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寓意。

她们走进双年展的逻辑只是“艺术=好东西=应该看”,生动质朴得让吕澎记忆深刻:其实对于艺术,最寻常的老百姓,潜意识里也有着好奇、尊重和向往。

8天后,吕澎收到来自双年展组委会的统计数据,再次感受到“艺术正在这座城市炸开”的热情:9月29日开幕至10月7日晚,仅国庆黄金周一周,双年展吸引观众16万人次。“完全超出我的预期。”吕澎坦言。

展览期间,双年展组委会在现场随机调查:受访的50名参观者中,就有38名从未观赏过双年展等艺术展览。“即便懵懂,大家来看一看,觉得很热闹,知道艺术展览原来是这样的,就已经很好了。”吕澎为本届双年展的公共性打了90分。

他最爱坐在东区音乐公园展区内的仿古茶铺里。茶铺正对着扶手电梯,电梯的一端,常常是到了下午四五点快闭馆时,也仍在排队入场的观众们;茶铺被3张贴在墙上的巨型海报包围:“溪山清远”、“谋断有道”和“碧山计划”(特邀展览)。

这位总策展人目送着入场的观众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只影单地走进某个展厅,他也许还在心里猜:他们有在仔细打量吗?抑或只是鱼贯而过?

在他视力范围之外的另一方空间里,一张大幅海报:“ME,WE.”(“我,我们。”),仿佛在提问:艺术家表达“我”的艺术能否让“我们”老百姓享受?

关键字:成都双年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