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郭鸿蔚:绘画可以很简单
郭鸿蔚:绘画可以很简单
作者:刘洋    来源:《北京商报》    日期:2012-06-15

记者:近日,您在“收集者”个展中展出的作品与此前的作品有很大变化,从关注日常生活物品转变为动植物标本式的绘画。这种转变是出于怎样的想法?

郭鸿蔚:表面上,我的创作是从关注日常生活物品转变为对动植物标本的关注,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可以说是一种延续和总结。

此前描绘日常生活物品关注的是形式感本身,例如将那些看起来相似的物品排列在一起所体现出的诗意和幽默感,实际上与本次新作品将标本排列在一起的方式是一样的。

本次展览展出的新作的创作初衷来源于2010年我在美国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经历。一直以来,我对博物学非常感兴趣。在看到博物馆中很多海鸥标本在橱窗中排列在一起展示时,感觉和我创作的作品是一致的。此后我开始考虑是否能够将其用在我的作品中,并开始尝试。

记者:展览“收集者”中的作品创作是否来自于对博物学的兴趣?

郭鸿蔚:我对博物学确实感兴趣,但创作前并没有想到会与自己的绘画工作产生联系。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去博物馆参观。

记者:您用水彩表现“收集者”系列作品,画面笔触是否难把握?

郭鸿蔚:其实,我喜欢没有笔触的画面,如同印刷品一样,有种印刷感在里面。我追求画面体现出的是自然痕迹。在此前对儿时照片的绘画创作中,画面像水渍、污渍等,但除了人物的外部边缘外,里面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实际上,笔触也是一种形式感,是艺术家交代个人风格的象征之一。绘画史中都在交代笔触,可以说绘画史也是笔触的历史。

记者:您对椅子等物品以及动植物标本的形式感创作,是否是一种记录式创作?

郭鸿蔚: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占有。绘画对我来说是一种存在感的体现。例如,食物为我带来快感时,会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绘画也是一样,创作带来的快感也是自我存在的体现之一。存在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同时,我的作品体现出一种习作感。作品没有夺目的主题,只是想用自己所有的绘画手段将一幅作品画好。

记者:您的创作一直在追求呈现形式感。物品本质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郭鸿蔚:实际上,我想让绘画变得更简单一些。我认为,有时艺术可以更简单、更直接。同时,这种对形式感的关注和喜爱可以摆脱一些桎梏,去除赋予绘画的很多文化、社会学层面等的属性,艺术会变得更加轻松。这可能与我乐观的性格有关。 

记者:您是否会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态度?

郭鸿蔚:我不太相信艺术家对作品的阐释。有时,艺术家对作品的阐释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观者在作品中也看不到或感受不到艺术家所阐述的观念。

实际上,我将画面变简单就是觉得可以从各个层面直接进入主题,不需要艺术家过多的言说,观者看到、感受到形式感就可以了。我认为,对于看作品的人来说,通过画面能够感受到内心与思考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就可以了。艺术家对作品可以描述,但不要解释。

记者:此前,您作品中的生活物品都是工作室中的寻常物。在身边寻找创作对象,是否与您的性格有关?

郭鸿蔚:以这些静物作为创作对象,是因为我对形式感的兴趣。在创作中,我发觉,形式感体现出的表象,有时会比我看到的物品内涵所依附或被束缚的东西要少得多。对一件物品,我们可能会通过历史、背景甚至相关学科等去了解,而如果摆脱这些,便会还原出一个最基本的表象。

同时,对于这些每天都用到的物品,我们经常会将其忽略。因为,这些生活用品我们从来没有将其当做审美对象去看待,也没有产生任何审美活动,因此它与艺术无关。但是,如果将这些物品变成审美对象后重新观察,会发觉物品的形式感与博物馆、美术馆中所看到的展品是相似的。

例如,一把椅子从内涵的角度去考虑椅子与艺术家的关系:它如何被使用,椅子上曾承载过的沉重等,这种附加信息会充斥整个物体。可以说,这时,一把椅子已经变为一个“容器”。而将“容器”倒空后,会发现它所保留的只有表象。

关键字:郭鸿蔚,绘画,收集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