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 有个姑娘当代艺术展
有个姑娘当代艺术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2012-07-28 ~ 2012-08-28
展览地点:睎望艺术馆
学术主持:杜曦云
策 展 人:金锋
参展艺术家:姜鹏、李燎、李明、细胞小组(董勋、山羊—廖文超)、梁半、宋拓、苏钶、陆平原、王思顺、石玩玩、刘智峰、唐狄鑫、吕智强、辛云鹏、厉槟源、赵要
主办单位:北京睎望艺术馆
开幕时间:2012-07-28 14:30
展览介绍:

“各自为政”时的可能性

作为表达方式的艺术,它的形态和所指涉的方向是多元的。每个人选择艺术的目的可能完全不同,一个人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态度和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方方面面。而且,艺术家在每个“此时此地”的艺术表达,只是他阶段性的关注、体验、思考范围的曲折体现,随着情境的流变而流变。

当下所谓的“青年艺术家”,大致是指出生于1980、90年代的艺术家。对青年艺术家在艺术方面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具体表现,是难以清晰、准确描述的——中国各个地区的发展非常不平衡,青年艺术家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差异非常大,再加上其它复杂因素,“青年艺术家”们彼此间的差异甚至可能大于相同之处。而且,青年艺术家与“非青年艺术家”既有大致的差异,但也有很多趋同之处。

所以,就笔者目前的体会而言,只能宽泛的大致描述:在相对而言偏于实验性或批判性的青年艺术家中,与年长的艺术家相比,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真切细腻具体的亲身体会(这也让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度进一步拉开),而不是看似宏大激越却空泛的、概念化的、与自身无涉的。因为对真切细腻具体的注重,他们在表达方式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表达方式的准确度、丰富度、个人化和当代性方面,他们有了进一步的推进、拓展。

这些特点,让他们显现“各自为政”的独立和多元。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领域各不相同,但如果通过交流,可以互涉。与年长艺术家相比,某些青年艺术家目前在自己或他人眼中可能还有待更加“成熟”,但很多可能性的正在萌芽、生长,已经比较明显。而且,从艺术中传达出的信息也是很有限的,艺术家在面对和处理其它问题时的具体表现,难以从艺术中“见微知著”。至于在未知的前方每个人(不只是青年艺术家)的具体方式和能力,既取决于自身,也取决于各方面的情境。

杜曦云
2012年7月8日

我也“王顾左右而言他”

当卯丁跟我说能否在他的睎望艺术馆策划个展览,我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做一个年轻人的展览。在北京,我其实跟年轻艺术家交流不多,但我隐约觉得80后的一代已经有他们很是成熟的一面,这个“成熟”我只是直感到的,并没有做过深究。也许有一种想了解他们的欲望,想在他们思维的内质里做一窥探,所以,这个展览的契机很自然地把我和年轻艺术家联系在了一起。

我很清楚,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策展有时并不靠谱,就现实而言,我不能为年轻人带来持续性的利益。我能尽量做好的仅是“一次性服务”。而这点,我想,这次与我合作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是更加了然的。

以前做过几次展览的策划,但从没有像这次来得这样简单,甚至于简单得我几乎没有什么事可做。除了在睎望艺术馆与艺术家们有过一次关于展览的讨论,之后就各干各的去了。我以前有限的策展“经验”几乎无用武之地,好像所留给我的只是一些玄想与猜测。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也很好。

比较辛苦的倒是杜曦云了,我把他拖进这个展览,一切与艺术家的对话与问答,都是由他来完成的。我看到曦云传给我的一些文字,觉得他也简单:发现能说的,问题就有追问;不愿意多说的,也就四个问题打住。我觉得,这种顺其自然的工作方式很是“清淡”。

关于这个展览,我与杜曦云也没有深谈,包括与卯丁在一起,我们也没有预设。一切的推进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无为而为”的境地之中。语言不多,是气息在说话。就我所知,艺术家之间关于方案的交流几乎也都是封闭的。

从艺术家对曦云提问的回答来看,好像有一种共性,这就是直面回答,而是很花哨地绕着弯子,“王顾左右而言他”,我在猜测,这也许是今天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是年轻人的思维所比较追求的。当然,这样回答问题的方式有一点是很让人感觉到的,这就是那种斗智的小技巧是必须充分地讲究的,问题虽然没有直面回答,但绕话的“小门槛”却是极其精致与机巧的,我想,这也许是一种章法,断不能小觑。

再过一星期,展览的画册就要开始设计与印刷了,即便这样紧迫,参展艺术家具体的展览方案我还只是收到了部分,年轻艺术家是很不主动的,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章法,而我也从不去催逼,既然都已经“无为而为”了,一切也就都以顺其自然为妥。

我想,无论是我这个年龄的艺术家,抑或80后、90后,在如何对接中、西精神传统这个问题上还有很远的路要去躬行。现实中,我们都不缺投机的小机巧,肉身的事能做多大,这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艺术内部的那点事,其实不多,这其实不需要多少态度,态度多了反倒觉得牵强与虚伪。我觉得,艺术外部的坐标空间才是需要态度来搭建的。我喜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他的肉身在经过“廷杖”之后,他是在精神上获得了与世俗世界的呼吸,所以他的感悟是真感悟,他的“觉民行道”对我们的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这里,我不是说我们都要通过“被廷杖”才能与精神对接,其实我们的“被廷杖”已经是一个早就完成了的设置,人的肉身原本就不安全,所以无论你怎样自我保护,怎样在安全的屏障中斗智斗勇,一切就是那么透明,谁还会来再给你一个答案呢?我知道,在这里说这样的话,很有些与我们展览的格调不相合拍,因为我们的展览是“无为而为”的,但这也的确是我压在喉头的话。

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我仅是跟着大家走完了一个展览本该有的流程而已。画册要出来了,按惯例要个前言,这点文字就权当前言了。

金锋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