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外滩”+“灰·尘”:三水和庞海龙的作品阐释
“外滩”+“灰·尘”:三水和庞海龙的作品阐释
作者:马琳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10-23

庞海龙 “Still • Life ”03 材料:现成品、灰尘 2011年

“灰·尘”

在庞海龙的雕塑作品中,灰尘,既成了他作品主要的创作材料,也是其作品本身的一部分。以灰尘作为创作材料,在不少艺术家作品中都有尝试。比如徐冰在《何处惹尘埃》这件作品中,就是运用了在美国9.11世贸废墟收集到的灰尘这一材料来创作的。提到灰尘,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和用词,比如“灰飞烟灭”、“尘埃落定”、“废墟”。的确,庞海龙在灰尘的世界中给我们表达了他对弃物与灰尘、存在与逝去、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与理解。

本次展览选取了庞海龙最新创作的四组作品:《灰·尘01》、《灰·尘02》、《灰·尘03》和《still  life》系列。这几组作品都是以现成品、灰尘为材料,重新演绎弃物和灰尘之间皆有的共通关系。在庞海龙看来,灰尘从物质材料本身讲并没有意义,但同时它又具有无限的精神性,是以物质为载体的物质。从时间维度讲,灰尘消解掉了现实中的真实,无力中隐含着暴力。而弃物作为一种物质是时间痕迹的集合,是从废墟中诞生又成为了废墟,是一种存在的姿态。灰尘和弃物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和意识,隐喻着记忆的逝去与对生命反思的焦虑。

对现成品的“挪用”,已成为自杜尚以来,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它意味着艺术家在“挪用”现成品时怎样进行言说,而在言说中怎样改变其原有“物”的属性。庞海龙在“挪用”现成品时,比如玩具、电视机、窗帘、电风扇、吉他等弃物,用灰尘这一材料言说了他对现实的焦虑与困惑,以及宿命的悲剧意识,从而改变了弃物原有的属性而使弃物变成作品本身。比如《灰·尘03》这件作品中隐含的意义是被复杂化、抽象化的。其通过各种不同随意被丢弃的玩具制造出不连贯的片断性、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在暧昧的多重意义中弥漫着一种残酷幽默的荒诞意味。《灰·尘02》更是反映了庞海龙作品中的悲剧色彩与乌托邦的幻灭。生活是虚空的,也许只是现实的一个幻觉,每一秒中现在发生的都是明天的回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消逝,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一切都会成为时间的记忆。庞海龙用这种“非舒适的安慰”方式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痛感以及对痛感的深度迷恋。

上一页  1 2 
关键字:三水,庞海龙,外滩,灰·尘,影像,现成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