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新的美学疆域画一张地图
为新的美学疆域画一张地图
作者:茜茜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8-13

论及一个全新的美学地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如何描绘这个地图的可行性建议之前,我们可从一个总体的评论发端,在这个总论的语境之下,我们能够对今天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和SAKYA数码艺术作品(Sakya Digital Project)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我们承认,要想了解不同的艺术呈现结果之间的联系,必须对其历史进行一番回顾,因此,当前对于数码艺术的判断现在还有些为时过早;尽管如此,数码技术现象必然引发某种强大而深刻的视觉变革,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美学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数码技术绝不仅仅是其他媒介过时之后的替代品,它内在的那种革新的潜能,除了改变方式和途径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实体艺术本身的改变来创造出质性的变革。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身体艺术以及所有国际艺术运动在西方出现,并大规模地扩张以来,艺术本身就开始遭遇严重的身份危机的挑战。科学、艺术与技术开始彼此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开始用电子设备等创造艺术,并以此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艺术展示之路。仅这一交叉点就吸引了不同背景的许多人的兴趣,并且这种方式从尺寸到规模都在一直扩大。其时,实验主义艺术看似可以打破所有的界限,结果,它把艺术家们引向了虚无主义,人们对于意义的判断几乎殆尽。从那时开始,艺术家与他们的公众之间逐渐划出了一条鸿沟,人们互相之间语言不通,无法理解,更甚者,这种无法沟通与无法理解也在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艺术成为社会中格格不入的东西,它不再有能力给出答案,也无法使用可以让别人理解的语言。实际上,艺术观念在不停地改变,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暧昧而具隐喻性的东西,包含多重可能并不兼容的意义,我们原本就无法将它归于某个单一的定义。随着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创作的视觉艺术——即数码艺术开始萌芽和发展,于是视觉艺术的定义也随之大大超出了布上绘画的范畴。数码艺术内涵相当广泛,包括数码绘图,动画,动感赛博雕塑,激光表演等等。过去,美学体验一直是一种由创作者施与观看者的单向作用,但在现在这个电子时代,技术已经允许双方介入的实现,输入技术的实现将创作者与观看者交换创造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实际上,新的技术让每个人都能够以数字技术的方式操控图像。信息科技与艺术的交叉日益强化了让来自各行各业兴趣不一的人们介入这个创作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里,图像的产出量与流通量的增长速度都极为惊人,并且实现了创作所用的工具设备在价格上的平民化。这也大大鼓励了大众创造新图像的热情,而其实他们的创作与艺术家过去所作的几乎没什么区别。问题是,艺术家们使用的软件常有一些替代品——它们可能廉价的商业化软件,甚至是共享的免费软件资源。这种状况就更加让人怀疑艺术家其人,好像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并不是天生比别人更有创造性,他们所依赖的也同样是艺术的含义及其系统化了的艺术语言。当工具和创造出来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差异的时候,艺术能给的答案就只剩下让它自己的语言和体系更加精美;并且我们必须意识到,最终只有目的才是区分的依据。当代艺术家们藉以保持和强化自己在图像世界里的艺术家地位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段——他们有能力过滤、分析和提炼文化交流的密码。在这一点上,对观念的超感官传达与艺术的最终意图一起,表达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图像本身之外的重要因素,是它若要成之为一件艺术作品,其背后必须暗含的知识体系。

若要肯定艺术与技术一样,存在于特定的限制条件之下,或许没错。它掌控着过去促使它诞生的需要,但它再也不必继续为过去的需要服务了,相反,它只为自己继续存在下去而利用这些需要。实际上,艺术正变得越来越自主和独立。我们或许会认为艺术脱离了俗世,选择在被保护的领域——例如博物馆、美术馆和总体上被称为“艺术体系”的空间里继续生存。但其实,这是因为艺术已经失去了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特权——为人类描画符号式的想象的、虚构的图像。毫无疑问,现在的媒体已经取而代之,成为我们的虚构想象的掌控者。因此,今天的一个问题是在这样一个被符号与图像充斥到饱和状态的世界里如何继续保持艺术的生命。结果,当前流传广泛的这种艺术并不比那些对社会无益的艺术有用多少。这种没有什么影响力,自娱自乐的艺术,只能在一个与我们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的频道上独自为营,它们并不怎么能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相反,却恰好凸显出其失败之处来。

谈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推断,要为艺术画一个地图是相当不容易的——它是一个不稳定的空间,艺术家与其公众之间恰当的利益转换是它的根基所在。所以,在我看来,要想保持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意义不被削弱,我们或许要考虑回到“公众”上来,公众,它既是艺术的参照物,又是其目的所在。我的目标是,要敢于把艺术想成是人类生存空间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要重新发现属于我们的宇宙并且与之关系密切的的艺术的本源意义。也就是说,艺术要更贴切、更深刻地表达人类的想法,与人类生活的体系结构紧密结合。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不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与数码技术的出现所造成的变化所需要的,对判断标准的彻底改变,因为它们打破了过去常规的艺术表达方式的藩篱,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通过数码图像的创造和妙用,电子设备可以相当灵活地实现一些视觉的想法,它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并且极大地扩张了发明创作的可能性领域。这也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掌握技术并且与技术发生关联,表达一种新的参照现实的方式。我认为,掌握这样一种新的媒介,确实能够构建起一种导向新的观看世界方法的思想体系来。上一个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艺术似乎注定是对所有限制的强烈反抗。科技让我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化的便利,实现在语言不同的条件下的形式上的文化浸淫,以制造一个艺术的边界,这个边界恰好处于虚构与现实之间,充当它们的界线。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空间,思绪可以轻易地游走于过去未来之间,带来人们过去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和直觉经验。正因为如此,将艺术与这门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非常合理而有益的。它能鼓励我们对现实发出更多的质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世界与艺术。发现这些新变化可能意味着走进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所以,当前精心制作一个新地图,标注出新的美学路径,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改变很多参数,更新我们的知识库,才能重新理顺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大多数已有观念。前方正等待着我们的挑战将可以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的强大冲击。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改变全世界的人们思考当代艺术的方式。在我看来,中国甚至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先迈进一步:这是一块最合适不过的试验田,并且毫无疑问,张小涛对此知之甚深。实际上,他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告诉我们,他深谙此道。多年来,他的实践已经在国际的层面上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一个艺术家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他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捕捉到常规理解方式之外、只能在接受了改变之后的回顾中方能发觉的东西。然而,一个艺术家也必须要有这种技术和能力,去接受一个潮流在推进的过程中潜在的、不断在蔓延的未来。

张小涛就是一位对当代艺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艺术家,他多年来以大量的热情和能量投身于有关艺术通过计算机实现分析和互动的多方面探索,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正是得益于他这种直接而爱往深处钻研的态度,向数码领域的转变帮助他将这一尝试做得异常优秀。张小涛说过:“我的工作就是用古典主义的情怀,当代的方法,为今天的文化、社会重新编码。”

文化是我们得以接触新的思想体系的路径,也正是它促成了张小涛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们要做的是通过实验来创造文化中意义更为丰富的世界。由于多数人类行为来自一堆前人为我们定好了的价值观,所以张小涛的论点是,他认为文化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密切结合已有的这些价值并与我们分享这些价值的场地紧密结合。我们需要一种理解这个栖息地的方式,带着我们对它应有的尊重和关照。我认为,张小涛的这种方法论正是我们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需的。

因此,计算机的使用打开和拓展了就在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张小涛为我们打开的新的视角并不是不久的将来必然实现的东西,而是包含了对于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当下的分析与意义的考虑。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对当前这个快速变幻的社会中所有一切的强烈关注与深度思考。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与普遍的精神迷失的焦虑与失望情绪。他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更加内化的目标,亲密的、个人的,但同时又要能够达到普遍和国际化的层次。由此产生了一个挑战,这个挑战讲述的故事、提出的建议皆有关一些社会的或精神层面的重要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肯定张小涛为一个艺术家:他更是一位探索中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把他引入了众多不同然而平行的世界。

早先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的张小涛,近来把工作的方向对准了文化与精神的重建,或者说恢复。对于张小涛来说,实际上,艺术是一种关照思想的机制,是用于关注他内心体验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从这些概念上来说,艺术实际上对他来说就像一个治疗方法一般,是我们照亮前方的黑暗,消除我们内心和灵魂中对未来的犹疑的火把。或许,他推荐给我们的这种治疗方式来自同一个源头,它不仅仅是属于张小涛的,还属于人类与文化。理解这种良药的关键可以从他最新的虚拟艺术作品中找到:SAKYA。

在人类的整个历程中,艺术家与考古学家都是技艺高超的万物调停者和转译者。今天,艺术家与考古学家转向彼此来交换他们对我们这个共同的世界的经验、叙述与揭示,这是对当下的重写,包含已有的过去与今天的现象,还有未来的可能性。从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与过去保持距离,才能持续前进,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过去,我们不可能忽略它。当然,过去也并非我们在博物馆里就可以见其全貌的,正如张小涛所言:过去无疑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流淌于我们的血液之中的。在此,DNA是让我们生存,将我们过去的能量延续至今的中心主线。 而我们的未来也都在我们从过去延续下来的这同一条线上,它们永远都是一起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我们无法选择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我们必须深知这个道理,才能保证我们能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灵魂还有我们的社会。因此,这个展览也是想要强化当代艺术与考古学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SAKYA代表着调停与阐释人类与物、身体与灵魂、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准确的说,它有两部分组成:一个纪录片,看上去完全像是以考古学家的角度看事物;另一个是动画影片,迷宫中的人物的相遇带有一种语言式的强调和一些游戏元素。

关键字:美学,地图,张小涛,影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