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米兰最后的悬念:达芬奇有没有晚餐?
米兰最后的悬念:达芬奇有没有晚餐?
作者:段炼    来源:段炼博客    日期:2011-03-08

三、人文与自然

由于事先未预约,我不知此行能否看到《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时代的教堂餐厅,早就改成了《最后的晚餐》专室,不在教堂的主建筑内,而在侧厢。我转入侧厢,见走廊的长椅上坐满了等着看画的人。这是当天的最后一批游客,在他们之后,教堂就要关门谢客了。我来到接待室的前台,告知未能预约,询问有无机会看达芬奇壁画。接待员摇着头说,若无预约,绝无机会。我说自己不远万里,专程来看画,莫非徒劳而返?接待员表示同情,但说我这样的情况太多,教堂不能破例。不过,说完后她就在电脑上翻查档案,说是若有人不能如约而来,我便可以顶替入场。

我在长椅上坐定,阅读手里的教堂简介,思考达芬奇绘画的当代意义。达芬奇何尝没有解构人性?他将我们今日社会的性别话题和政治话题隐藏在蒙娜丽莎的肖像中,隐藏在最后的晚餐里,也隐藏在圣母与小基督的题材里。弗洛伊德早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出了这一秘密,使今人得以从政治的角度来探索达芬奇的制谜和加密过程,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就是要探讨达芬奇的密码机制。不消说,这一切都是后人对达芬奇密码的追寻。

西方文化的追寻路径,在欧洲的城市村镇随处可见。

到米兰的第二天,我前往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科莫湖游览,其湖光山色,唤起我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风景画之精神意象的认同,见证了西方艺术所追寻的精神意象。

言及追寻,需要有内心的精神意象作为追寻的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宗教绘画里作为背景的风景,便暗含这超越尘世的精神意象,英文称之为visionary landscape。在17世纪的法国风景画中,这精神意象不再是宗教叙事的背景,一变而为前台主角,这意象成为西方风景画的主流,直到19世纪中后期印象派出现。中国的古代山水画也是一种精神意象,而非如实的风景写真。北宋范宽之《溪山行旅图》的英雄主义和儒家正统思想,以及郭熙《早春图》的阴阳气韵与道家精神,还有元人倪瓒之太湖风景的遗世独立,无不体现着这样的精神意象。关于这意象,早在初唐时期,诗人王昌龄就提出了三境概念,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层层递进,最终达于三境合一的境界。这是中西文化的精神相通处。

科莫湖之风景的精神意象,与我见惯了的北美纯天然风景很不同。二者相较,欧洲的自然风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看似尘世景致,实则超越了凡间景象。北美的湖边,多半是天然林木,而阿尔卑斯山下的湖边,在天然林木中,沿岸处处有小村小镇,其天际线通常由教堂的钟楼划出。钟楼的尖塔高高低低起伏在湖边山坡的森林里,远远近近的教堂晚钟之声,沉郁雄浑,具有穿透力,在暮色和炊烟里遥相呼应,将我这样的看客带入中世纪的精神世界,用想象去追寻宗教艺术的精神。

我在加拿大和美国居住了20年,对北美的慢慢长冬和无尽白雪早已厌倦,雪景能让我崩溃。但是,当我在米兰下了飞机,看见机场外横垣着的阿尔卑斯茫茫雪山,那美感竟让我心动。我喜欢理性分析,便自问自答:为什么不喜欢北美大雪,却喜欢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因为在北美,我处身于茫茫雪原,冬日的抑郁和生活的不便,都与白雪分不开。相反,阿尔比斯山下春意盎然,我在春天的绿色里遥望远山顶上的雪峰,那白雪只可远观,不会妨碍我的生活,于是距离造就了美感。想到此,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喜欢塞冈提尼的画,因为他画的恰是阿尔卑斯雪峰下的春天,是春天里明亮而温暖的阳光。我相信,塞冈提尼所画的,正是这位艺术家对阳光的追寻,其中暗含着雪莱的诗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幸运的是,我在米兰现代美术馆看到了不少塞冈提尼的真迹,使三年前游意大利时留下的遗憾如愿以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米兰,悬念,达芬奇,晚餐,最后的晚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