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杨劲松:实验艺术教育问题
杨劲松:实验艺术教育问题
作者:杨劲松    来源:杨劲松博客    日期:2010-07-28

问题二  实验艺术教育如何方法?

概念上:实验艺术和相关的艺术教育,应被视为经历过激进的全盘西化、反传统及西方样式主义实验过后的思想性产物。是对曾经“有效”挪用热点政治和社会学符号等策略性文化观,以及思考除此之外“中国当代艺术还有什么价值”等贴近生命真实的在地文化选择。在回顾过去深陷西方艺术史方法论和阐释逻辑的实践,到采取主动性拒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被激活和被打开的许多压抑已久的视觉,触觉,感觉以及想象性的空间,也看到了被释放出来的文化激情和偏颇选择过后的一片荒芜的文化景观。今天这些经验正被转化成不同补益的知识,被作为寻求不同于“被激活”的生存真象的条件。虽然说,今天的实验艺术还真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东西来,但作为一种不被可替代的文化存在,譬如“无-有-無”的文化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相-象-像”认识观等等,对于这些尊重自然形成的思想给予充分的文化尊重,以主动发声的姿态进入现实境遇等念头,都有着不可限量的提升空间。因此,除了学会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诚恳叙述,也要用心地体验自己的心声,才会使“实验艺术教育如何方法”的设问产生积极意义,从而达成宽厚的文化实验基础。

在现实里:实验艺术在体制内拥有了某种合法性理由,并不表明实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文化理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高校美术教育网开一面接纳实验艺术教育形态,是由于自身两方面压力使然。一是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新现实需要,许多闻所未闻的视觉方式和交叉生成的新思想领域、多向度传播与扩散的需求迫使习惯势力须放软身段,开个口子,让陌生力量既能激活僵化又不至于伤及颜面的功效;二是所谓师承经典美术教学套路和技术技巧授教的机制自身无能创新知识来源。引入实验艺术,其重视文化研究,讲求思想动力的训练,兼容有益于文化基因成长的“无用之用”实验态度,至少不会像“先锋艺术”、“前卫艺术”那样动不动就嚷着颠覆与反叛。

如果分析基本属实,“方法”的设问就绕不开如下三个方面,⑴所谓全球化背景内的“知识经济”(图像、信息、社会艺术、话语权、后殖民等)时代,技术与技术实力、概念定义权与话语权之争,实际上是思想和文化观念之争。能否走出当下的认识误区,辨明当下所处文化境遇的位置,找准转型的切入口才是根本。因此,习惯方式的更迭和语言转向式的反诘成为了当下提升思想力的理由,即使西方视觉艺术逻辑和文化阐释标准几乎融入并左右了我们的当下行为方式,在“断臂”几无可能的条件下,在一代人(不同地域性)和一代人(不同文化理想)的活法中确立思想来源的要求,应是实验艺术教育方法构建的方法之一。⑵在所谓体制化的学院平台和教育方法上实验,仍有两个问题要解答。一是怎样在解构所谓专业的普适性价值观时,能否启发性地终结那些既定美学模式以应付百态生活的荒唐惯性;二是如何摆脱使用“知识之网”去捕捉真理的学院习气,以自身为对象,在独特的文化实验性、拒世性和反叛性思维里置身于社会生活中。⑶就实验艺术经验的知识,针对“把视觉的后现代全球化当做日常生活来加以阐释”的趋势,建构自身文化定义,并发展出一套有内涵、有说服力的、关于中国文化意义的教育理论。

实验艺术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课堂“形”设学院,“神”却设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大背景中。这一特点虽与学院规则发生冲突的现象比比皆是。譬如:教室里很难看到“一言堂”和整班学生“排排坐”现象,如果有也多为打破年级界限,甚至是校际间、系科间的混班上课方式。由于时常会有连续通宵达旦的讨论与专案研究。即使是所谓常态的造型基础、材料基础等课程,教学检查中常被质疑的地方是:如果不按作息制度、只有被批评的示范案例,没有可依循的典型路径的教学,让专家们也看不懂这些课程的结果。即使告知实验艺术是在过程中呈现文化针对性,逼近图像生产关系的方式,是包含着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用发问的方法表达看法,进而生成相关视觉形态关系的活化教学也无济于事。教师、教学大纲,甚至是施教者的独特方式时常会因不同授受对象而转变。所谓“教材”的这个概念在授课过程中不是被强调到不容置疑的绝对高度,而只在其中起某种催化剂作用,或者说只对某种不确定因素起到勾连的“裁缝” 作用。教育的效用并不时时彰显意义,更多的时候,是授受双方共谋式地营造出互诘与批评的动荡性思考过程。就是实验艺术教育所推崇的视觉文化研究和图像社会学调查,在所有的基础训练中也不过被作为“换种角度”的抓手。由于每届或者说每位个体学生与生俱来的不同文化背景,此类不确定性的思想共振式教学会另辟真切的视觉阐释路径。故此,实验艺术教学大多会依循课程主旨要求学生提交文案(关于这一主题的文化研究和图像梳理)——草图(在进入教学状态后的一周内提交,自己选择喜欢的艺术家个案作分析,进而发展出造型的意图)——成品(经实验,重构与发展出来的,切中自己文化判断和造型意欲的作品)这么三个阶段来组织教学。这个在我们看来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能极大调动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基本素质的艺术教育路径,学院的评估系统却既无充裕时间细查学生文案,也难以考证学生草图发展对创造能力启发性深度,更不会有耐心体会学生“成品”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究竟还会有什么持续之功效。

教学检查过程内的“失语”双方区别在:一个讲思想能力训练,重在自主创新。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暂时的;一个推崇模仿写真技能训练,重在循序渐进,认为规律是不变的;一个提倡发现与处理问题能力,敢于失败,追求做什么事情都别落入俗套;一种讲究张弛有序精雕细琢,追求一个比一个好的结果。学院识别、评价系统在这一方面有完善的程序,以至于到了无须检查组专家们坐堂听诊,而是一眼扫去便心中有数的地步。实验艺术教育则不同,是一种不能使用既定成形的标准化、数据化衡量的东西。虽然,迟早会形成某种可以被量化的格式,但恐怕到了那一天,这套格式又会被新的文化命题所诟病,成为下一轮文化创新批判的对象。因此,学院评价系统应有充分的文化宽容心态和思想自由的治学精神。实验艺术教学则应在有助于学生渡过失去确定性目标后提升自我设问与发问能力上下功夫。因为思想的提升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识别真伪,才会发现与内容相关的技术和恰当的表现语言与最终所创造出的视觉形态。因此说制度化的学院模式可作为实验艺术教育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积极看待学院的内在或缺原因,会转化出有益的思想资源来。

关键字:杨劲松,实验艺术,教育,教学,问题,学生,艺术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