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全国农民绘画展秀洲研讨会纪要
全国农民绘画展秀洲研讨会纪要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10-07-19

时间:2010年7月7日上午

地点:浙江嘉兴秀洲农民画艺术中心

夏潮(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

农民画创作是传统群众活动的一种,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将眼光投向农民画,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希望我们专业的美术家、我们的艺术家们关注和关心农民画,关注和关心农民画的作者,关注和关心该项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联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全国农民画开展比较好的地区进行了普查和调研,推出了调研集。进一步就有了农民画的展览,有了今天的研讨会。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对60年来农民画的发展进行梳理,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二、让专业的美术家组织、艺术家来关注农民画。通过跟农民画作者的接触,通过和农民画家交流交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三、包括中国美协在内的专业艺术家协会也应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农民画事业既是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内容之一,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迈向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农民画非常有特色、有希望,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业共同做好。

王国华(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这次全国研讨会在浙江嘉兴秀洲举办,是对我们秀洲20多年来坚持打造农民画画乡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秀洲走农民画持续发展思路的肯定,对我们秀洲农民画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秀洲农民画兴起于1983年,20多年来的画乡建设,着力打造了“人文秀洲、魅力画乡”的品牌。在20多年的发展中,秀洲农民画取得了辉煌成绩,拿回了5块国字号的招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20多年的做法中,秀洲区高度重视农民画发展,坚持不懈地走行政推动之路,坚持不懈地夯实画乡建设基础,重点建好三个基地,使农民画作品展示有场所。28年来,秀洲农民画辅导老师的接力棒已传三代。在他们的引导下,优秀作者、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培育农民画家个性化创作。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创作风格百花齐放。20多年的坚持不懈,我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造了文化交流金名片;二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挖掘了民俗文化内涵。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农民画可持续发展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农民画发展;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画创作水平;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农民画绘画成果;四是要探讨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农民画市场。

让我们画家欣慰的是,这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对农民画发展高度重视,并在我省隆重举办全国农民画绘画展览,在我区举办农民画研讨会,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画发展的空间,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不断地坚持和探索农民画的可持续发展。

杨慧红(广东龙门县委宣传部部长):

龙门农民画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艺术作品问世的。从诞生一直到今天,大致经历了艰难探索从无到有、反复实践大力创新、树立品牌拓展市场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龙门县委县政府对农民画的投入比例比以前大幅增加,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农民画市场,农民画逐步成为全县文化发展的亮点和文化产业的龙头。一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参加了全国各地举办的画展,并获得多个全国奖项;另一方面为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大力开发农民画的延伸产品。

龙门文化是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特殊的人文环境给农民画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敏感和指示。在发展过程中,龙门农民画逐渐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和民俗风情的艺术风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农民画家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由于画家们生活在岭南乡村之中和乡下的体验,奠定了农民画继续坚持以乡土艺术的特色。由于深深植根于民俗风情的土壤之中,使得农民画具有特殊的乡土气息。由于农村画家贴近时代,与时俱进,使得龙门的农民画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富有岭南风情的品牌。龙门农民画从单纯的农民画画步入了艺术殿堂,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赢得了海内外同行的肯定和赞誉。

徐锋(舟山市群艺馆):

舟山渔民画的创作活动,开始于1983年。舟山渔民画以艺术手段上的不真实和生活细节的真实,以造型上夸张随意和制作上的精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形成了对比中的和谐。

舟山渔民画是舟山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20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渔民画创作与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真正把舟山渔民画视为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渔民画近年来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画乡长期健康的发展和作为一个特有的画种存在并得以延续等方面来看,却出现了几个不好的倾向,比如题材上挖掘不够深,形式上存在着概念化、创新不够,作品存在复制现象等问题。舟山渔民画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现在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对文化重视,对文化产业更加重视,也希望舟山渔民形成产业化,让渔农村空闲人员都来画渔民画,组织部门把渔民画当做渔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鉴于舟山渔民画如今的现状,我认为应当成立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中心,提高艺术质量,保持渔民画纯朴大气的原生态风格,在形式上要创新,题材上要拓展,同时还需要理顺画家与产业化的关系,继续培养作者队伍。

阮章云(上海市金山农民画院):

众所周知,传统的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要真正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现代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以新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涵实现超越。纵然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民间美术,但无一不是在不断转化、嬗变中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既是民间美术发展的规律,也是民间美术再生的要义。

诞生于新中国的农民画,不是自发性的民间美术,而是以政府为主导,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两点是值得总结,其一是中国农民画产生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其二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创新传承发展机制,有效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应的整体提升。

中国农民画历经了40年磨砺却盛名不减,本身就体现出了其绘画传承生存的方式和魅力,不仅是将民俗民风的心理遗存及地域特色的生活传承转为民间手绘图像复制的可行性。同时,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演变转化和活态延续,反过来也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

丁济堂(陕西省农民画家协会主席):

我认为农民画为基层服务的方向不能丢。文化馆的宗旨就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为基层服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因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美术群众当然不能例外。从1957年秋,户县举办第一个群众美术创作训练班起,就一直坚持着这个方向。在村队建立美术组,连片举办训练班,办黑板报、墙报、夏收画报等,开展基层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发现、培训作者,扩大队伍。从1958年秋开始,到1961年年底,举办了近10个美术训练班,都是坚持为基层服务、普及第一的方向,作者队伍发展到500多人。为基层服务,是目的也是手段。作者都生长在农村,那时的集体经济模式,作者的美术活动不为基层服务就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难以开展。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作者没有了集体护养,全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爱好画画的人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加上电视文化和手机传媒、多种娱乐方式的活跃,开展农民画活动遇到了困难,但是20世纪60年代办过三次展览,这样一来又需要画画。办一次展览,就是一次很好的训练,作者得到锻炼提高,又可发现很多创作题材,经过加工提炼,成为好的作品。

相学东(吉林东丰县文化馆馆长):

东丰农民画从萌芽时期发展到现阶段,一代又一代农民画作者笔耕不辍,追求不止,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东丰农民画以其朴素、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民艺术创作的风格,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了世人的广泛注目。近些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东丰农民画的发展,我们在组织辅导工作中,坚持博学多采,紧密结合关东文化和西方文化撞击的结合点,正确引导农民画作者立足于农民生产、生活内容的创作方向,在不丢失本体元素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进一步解决农民画作者的知识结构、后继乏人等问题,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开辟农民画创作班,从小培养后继人才,充实农民画创作队伍。实践表明,进一步发展农民画艺术,对于研究地域传统文化,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内在感情、内在精神、艺术规律;对于发展民族新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进民族大家庭的和谐进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宏兴(重庆綦江县文广新闻出版局):

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期是在1983年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作画的习惯和把握能力,逐渐实现了从水印版画到粉刷版画的过渡。在中国美协以及各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农民版画和少儿版画先后在20多个国家进行展出,有千余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綦江农民版画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是21世纪后,綦江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綦江农民版画打造成为綦江甚至重庆的文化名片。在这个时期,我们成立了綦江农民版画院,设立了专门的版画院这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投资组建綦江农民版画产业有限公司,在基层扶持了一些农民创作室,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文化教学课程,政府也出台了扶持版画发展的专门政策。

綦江在农民版画受到的关注比较多,一些农民画家开始努力地改变自己的风格,逐渐走向装饰画的道路。现在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农民画的产业化问题,忽视教育、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农民画发展中出现的危险信号。

左汉中(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

农民画大家都知道,是由政治需求转向市场需求。中国农民画经过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57年大跃进农村壁画,第二次是美术界的样板戏,第三次高潮是以金山农民画为代表的51个画家兴起的文化高潮。这三个高潮的兴起,应该说都与政治运动密不可分,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它是由政府的号召,地方的支持,辅导员的指导下的农民画运动所产生的农民画创作运动。参加这几次农民画运动创作的作者大多数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他们有着朴素的政治热情和阶级情感,有着原始的审美素质与创作心态,他们没有思想包袱,他们也不为经济所累,所以他们的作品植根于生活,发乎于内心,有一种原始的气息和原生的力量感。可以说这批作品达到了农民画发展历史难以逾越的发展高度。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农民画主要原因是由政治需要转向了市场需要,这使得一些老画乡走向消沉。说到农民画也不得不提到农民画辅导员,甚至可以说,没有农民画辅导员,就没有中国如此规模的农民画。我特别怀念一批优秀的辅导员,他们的经验是成功的,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近10年来,农民画乡的辅导员逐步在退化。农民画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感觉经典作品少了,明星作者少了。比如安塞农民画第一代作者,大多是一批剪纸名家,都是大师级的剪纸高手,他们创作的农民画在全国众多画乡中独领风骚。新世纪以来,安塞、洛川原生态的泥土气息已经减弱,那种热辣和张力似乎难以找到。很多作品,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总的我认为,中国有一定数量和品质的农民画作品,但是还缺少农民画研究,新世纪新一轮的农民画研究刚刚拉开序幕,希望今后的研讨会时间长一点,等待着我们在座的各位共同去关注和研究。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农民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