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区域性与后殖民: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当代艺术
区域性与后殖民: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当代艺术
作者:卡罗琳·卡地亚 译/李佳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日期:2010-05-27

假如将后殖民在时空坐标中予以定位,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也许会为后殖民主义提供另一种理论进路。“后殖民世界”的问题以一系列关于前殖民地、今天的独立民族-国家、以及一个以独立民族身份作为历史趋势的后殖民时代的假设作为前提条件。但在这个“后殖民世界”中,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时空建构并不符合上述前提。即使香港已经直接参与到一些国际论坛中,以民族-国家的框架来衡量,香港特别行政区仍然不算一个实体,这在后殖民主义中是没有先例的。广州曾经是半殖民地通商口岸,而香港依其历史条件来看似乎很难向以本土化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发展。但情况恰恰与此相反,香港的许多艺术及文化项目往往将关注议题锁定在本土身份及其重觅上,这一趋势伴随着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持续迅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南中国在后殖民世界中的时空问题,在此次广州三年展的策划中成为最强劲的理念驱动之一。但香港及珠三角地区的政治地理现实,同后殖民世界的理论前提并不能完全吻合,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实践在量与质上更是全然不同。这说明后殖民理论并非一个预设的时空连续统,理论上讲,后殖民世界存在于任何需要揭示其社会正义问题的地方。这就使在香港展开以下分析成为可能:借助本地历史的重建以及文化意义的颠覆,普遍化的叙述被逐渐取代;按照这种新的立场,文化不再是一系列特质、资源或创意工业的集合体,而被理解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和艺术形式,一种批判性文化进程。

本次广州三年展的部分参展作品即是对上述问题的敏感反应,这也正是我们在香港过去十年中的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中所看到的。这些作品包括装置、行为表演和录像艺术,关注议题集中于本土身份、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及政权移交、重建当地环境与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冲击(体现为天星、皇后码头反拆迁游行中的行为表演等)以及相应经济和社会公正问题等。香港拥有的独立及非营利艺术空间的数量是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相比的,它们为那些以社会批判为主题的展览提供了有力而可靠的支持,其中尤以1a 空间,Para/Site,录映太奇(Videotage)以及最近出现的复合型艺术空间——位于旺角的C&G艺术单位(C&G Artpartment)为典型。香港的民间游行及纪念活动中,几乎都可见到本地行为艺术的活跃分子的身影。就在本文写作的这一年,为期一个月的国际行为艺术交流计划在石硤尾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及其他集会场所举办。其中不少作品是对香港及周边地区社会议题的模仿再现,但与珠三角品牌(Brand PRD™)不同的是,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类的价值及伦理、无可挽回地消失于疾速发展中的地点、以及将来自不同地区、时空和生活轨道的人们相连的努力。它们同时也体现出某种香港特色,极富幽默感。根据尼古拉斯•伯瑞奥德(Nicholas Bourriaud)的理论,这种“关系美学”将生产出以制造人与人之间联系为任务的艺术;而都市消费主义,即伯瑞奥德所称“过剩的社会”(society of extras),以及随个体流动性增强而减弱的人际关系, 这二者作为跨国界都市生活进一步深化的表征,亦成为促进此种艺术发展的驱力之一。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中有不少作品以关系美学的方回应了展览主题伴生的挑战,吴山专的“黄色飞行”和泰国艺术家邦迪斯·方松巴特勒(Bundith Phunsombatlert)的“深水埗:再叙往昔”(Sham Shui Po: Retelling Stories from the Past),正是这一类作品的典型。虽然这两位艺术家并非来自香港或珠江三角区,但他们的作品均指向香港的某些隐蔽却是极为关键的状况。吴山专在作品中探讨了香港的地缘政治条件:它是位于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一块难以归类的区域。而邦迪斯的作品则揭示了在一个集体身份越来越不明晰和不稳定的城市中,个体身份所遭遇的种种变迁;以及城市再建设压力下,香港老居民之间愈加脆弱的关系纽带。在吴山专的这件混合媒体装置的正中,安置了一间可在现场使用的巨大的机场吸烟室,它立刻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尝试,在参与者之间亦产生出建立某种社会关系的可能性。“深水埗”由一段记录香港本地居民如同小学生一般高唱 “昨日之歌”的录像,以及叙述他们每个人生活故事的录音组成。观众可以戴上耳机坐下来慢慢体会和分享这些人物的生活。“深水埗”在一个已经疏离和碎裂的世界中重新建立起某种关联,这一方法并非首例,在香港国际艺术家工作坊“创意交流与深水埗社区实验”(Creativity Exchange X Community Experiment in Sham Shui Po)中,已有这样的尝试。这个工作坊由本地艺术小组AiR同艺术家林岚(Jaffa Lam)共同策划,她从各种国际艺术家工作坊中带回不少经验,对香港社区艺术的发展助益良多。香港的集中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特征,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这一身份为其带来的政治可能性上。九七回归以后,每年的回归纪念游行活动便成为民主实践及社会议题的开放论坛,更得到艺术及文化团体的频繁参与。2009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举办个展的香港艺术家白双全,曾完成一件名为“黄丝带”的行为作品,并以此礼物在2004年的回归纪念活动中赠送给中央政府。2007年7月,Para/Site艺术空间前策展人托比亚斯·伯格(Tobias Berger)策划了“他人之间”(Among Others)艺术项目,邀请香港和中国内地艺术家一起设计并高举印有口号的横幅。就在本文写作的这一年,丸仔(Yuenjie)用表演艺术揭示西九龙-广州高铁的架设所带来的冲击,他把自己囚禁在鸟笼中吹奏笛子,在他旁边的地面上则置有一个悬挂着中式鸟笼的栅栏隔间,上面的每个鸟笼均用纸缠裹,一位女性专注地将它们点燃,场面如同中国传统仪式中的上供。这个团体的另外一名成员则在一旁撑开一把印有“拆”字的大伞,令人联想起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景象,建筑上的“拆”字预示着它即将面临拆毁的命运。在表演的第二部分,有人像是被扫地出门一般横躺在地上,胸前横跨过一道铁轨,身体则由红布所包裹。旁边有一面印有“反对高铁”字样的大旗。这次行为艺术表演,集中呈现了高铁计划给香港带来极大冲击和随之引发的强力反弹,以此唤起更多注意。高铁计划将香港的西九龙同广州连接,中间仅有两站,分别位于深圳和香港的石岗(shek kong),其中,石岗作为高铁的紧急出口,需要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入政府公屋(public housing),意味着他们将从此失去家园。不久,在7月的第一届香港-珠三角城市合作会议上,一位香港官员指出,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应作为珠三角的组成部分,因为高铁的最后一站将建在艺术区附近。

关键字: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