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2009:美术大年
2009:美术大年
作者:    来源:文化传播网    日期:2010-01-15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美术亦如此,既表达个体经验、情志,也关乎群体的脉动、时事的波澜。

共和国六十华诞、澳门回归10周年、奥运举办一周年……这些颇具纪念意义的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2009年的美术格外引人注目。美术界大事频频、创作踊跃、展览密集、市场回暖,呈现出其它年份少见的活跃态势,说2009年是美术的大年、丰年,当不为过。

这一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如期完成并巡展,受到专家称赞、观众好评。104件入选作品能否成为真正的经典,尚需时日检验。如某位专家所言,哪怕其中有几幅最终载入美术史,赢得后世知音,便是这个工程的最大成功。

与此同时,这一工程初显示范效应,浙江、广西相继启动了该省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如何有效使用财政专款,如何逐步完善操作机制,如何吸引有实力、有专长的画家加入其中,创作出不负众望的精品力作,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这一年,全国美展各画种展览在多个城市先期亮相,年底“会师”于北京中国美术馆。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恰逢共和国六十华诞,无疑比往届更为盛大,平添了浓郁的喜庆色彩。主办方在办展、评奖等方面力求出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毋庸讳言的是,针对全国美展既有模式的种种弊病,美术界内部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比如,有评论指出,中国画展览“工多写少,好画太少”。但无论如何,全国美展确实是5年来全国美术创作状况的一种呈现、一个剖面,问题暴露于此,成果也显示于此。

这一年,主题重大、规模宏大的展览此起彼伏,中国美术馆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上海美术馆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等,集结了当代美术的众多名作,让普通观众有幸大饱眼福。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展览就是对新中国美术成就的一次大检阅、大盘点。很多作品一旦错过,再见则很难了。

那些诞生于特殊年代里的特殊作品,如吴镜汀的《秦岭工地》、林风眠的《炼钢工人》、颜文樑的《造船厂》、魏紫熙的《天堑通途》、程十发等的《造船》、萧淑芳的《妇女炼钢》等,描绘的场景似曾相识,不由得让人感慨:老一代画家对于新生活真诚的投入,对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思考,对于传统笔墨与色彩的摸索与创新,恰恰是今天的美术界所欠缺的。

这一年,以各种名义举行的群展、个展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奥运举办一周年、汶川地震一周年这令国人一喜一悲的大事件,美术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国美协、书协的领军人物刘大为、张海先后推出大型个展,引起轰动。吴冠中、方增先、许江、何家英等也纷纷拿出得意之作,求教同道。老中青三代竞相登台,传统和前卫相互媲美,成为2009美术的一道风景。

同样不必讳言的是,不少展览滥竽充数,应景之作屡见不鲜。这一年大事太多,一些名家疲于应付,根本无暇精心构思、认真创作,甚至同一件作品出现在相继举办的各种展览中。这于作者或许是无奈,于观众则是厌倦。

这一年,美术界忙于展事,学术研究方面亮点实在不多。美术教育并无改观,考美院难,找工作更难,所需与所学反差极大,破解之方仍然难觅。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中国经济渐渐摆脱颓势,艺术品市场率先回暖,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年中,规模巨大的浙江美术馆建成开放,为各地新建的美术馆树立了标杆。美术馆免费开放面临诸多难题,尚需摸索。

2009美术的华彩乐章即将画上句号。让我们期待2010。

关键字:美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