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教育空间闪耀理想之光
教育空间闪耀理想之光
作者:    来源:《批评家》    日期:2009-11-24

鼓励独立思考,树立批判精神

有一天我接到几封学生意见书,对蔡江宇老师的教学提出批评。他采用的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发展自己对现代设计史中艺术流派的独特理解,二人一组,选择一个设计流派,每组自己编剧、编台词、设计服装道具、化妆、背景,作情景演出,利用戏剧方法进行视觉艺术课程。当时学生们并不理解, 上美术课为什么搞戏剧表演,学生们不愿意完成这个功课。我了解情况立即与他沟通,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听到学生联名投诉他好开心,立即兴奋起来,他说:“如果有学生反对我,我就高兴了。如果学生对我没有意见,就是出了问题,是我教学的失败。”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知识”的怀疑,对“权威”的不信任。最后,学生们通过表演,对艺术史论有全新的体现,对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蔡老师的教学理念发展为以问题为核心,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探索。他布置的学生作业展览的主题,就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行为艺术对他本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批判精神。

我与蔡老师有相同体验。2001年,我在香港担任创作课老师,刚上课几个星期,就有一半同学对我的这门课程表示焦虑和不同意见,组织同我对话,集体“发问”。我面对这样情境,决定把同学对我的对我教学内容和观点的质疑作为课程内容,立即布置作业。开始时同学转换不过来,我就进行讲座,分析当代的社会批判性艺术家作品,帮助学生学习当代艺术的灵魂—批判精神。之后,我又根据学生对学院教育问题和批评和质疑,转换成艺术创作方式表达,选择在学院新教学中心开幕当天,学院领导、教育界高层、社会嘉宾在场时,展出这些作品,把质疑学院的“问题”,转换成为教育的公共“话题”。当时学院领导感到不爽,但舆论和媒体正面评论这个作品。在最后的毕业展中我与同学组成一个创作小组,把参与的人化妆成发育僵化的、智力受损的孩童,伴随着音乐,跳着不平衡的步踏,在开幕式前“闹场”。

传统观念对知识的性质理解为 “绝对性”和“神圣性”, 产生了知识的霸权, 并通过灌溉式的教学过程支配知识。人们对知识的性质的看法深刻地影响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当代对知识采取了理性的批判态度,从不同视角、时空、价值观念、语言符号重新认识知识的性质。知识始于怀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所需要人的基本意识,就是对所谓的普遍性、中立性、客观性知识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对“权威”的不信任。课程知识不仅是理解、掌握、运用的对象,也是反思、质疑、批判和修正的对象。

建立公共交流空间

教育是一种无保留的、开放的交流,大学是为青年人提供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社区环境。陈邵雄老师说“我希望跟学生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关系,我所希望的是一种活力,一种能相互激发的关系,我不太喜欢铁板式的教学方式。”“艺术沟通的能力要比技术要重要的多”。学院开创初期吴山专老师每晚八点在校园一间中西饮食合璧的“清水竹苑”餐厅开讲,吸引了许多同学参与,开创了第一个学校的公共讨论空间。其他老师们来到学院后, 不断发展这种非正式的“课程“。同学们不分班级、不分专业,自由加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师生如朋友一样,进行轻松幽默随机的话题。这种不拘形式的平等对话,以及真诚、自由、开放的氛围促进了思考,产生出许多新的见解,酝酿了许多艺术构思、灵感和策划方案。一个学校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对话、讨论和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建立餐厅里的公共空间,开放的交流对话,问答施教和自由的讨论方式,有别于课程制集体训练模式和师徒制工作坊作业模式,突破传统僵硬和狭隘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思维的界限。自由交流状态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状态,更符合求知本性的需要。

为更深入教学交流,我们鼓励学生自我组织和策划“开放教室—教学公开论坛”,建立新的公共讨论空间,探讨师生在学习、教学和有关艺术与教育的问题。“开放教室—教学公开论坛”还邀请其它大学艺术院校教师、知名艺术界人士、文化企业管理人士、媒体精英、学生家长和本校老师、教学管理者与同学们一起参与,围绕学生们提出议题,展开自由讨论。学院外人士参与的教学公开论坛,开扩师生视野和多维层次思考,理性地深入讨论问题。教学公开论坛围绕“什么是基础”、“艺术与设计关系”、“如何进行教学评估”、“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等主题进行探讨。教学是启动人创造思维和悟性的交流过程,也是一种交互式艺术创作工程。艺术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是如何为青年人创造和提供更有成效地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氛围和思考维度。

大学需要进一步开放,全然的开放。大学教育是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能够面对人生历程的环境与挑战,发展人格、智慧,教育目的是打造人之为人的基础,自由讨论是大学教育最本质的、最主要的内容。二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开创公共空间的自由讨论、思想对话,进行问答施教。开放的大学需要多样化的公共交流平台,让思想在公共空间中自由流动,让公共话语的资源不断成长。大学里产生各种主题、性质的公共论坛、讲座、讨论会;丰富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活跃而具有自主性的各种民间学会、团体;发达的校园媒体,能够多种形式的自由表达。公共交往空间硬软件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基建。

“开放教室”网站推动校园阳光机制

蔡元培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煞费苦心建立的教授治校,用学术建立大学围墙,保护学术一片净土,然而半个世纪后,产生了教育的大官僚主导体系。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教育大产业,大学的围墙也被推倒。中国大学走过“大”学问、“大”学者、官僚“大人”、“大”校园和“大”产业的历史阶梯。高校在规模上迅速扩张,大楼、大产业、大人们早已把大学问、大学者和教师们挤压成为知识民工。

荀子《礼论》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把天、地、君、师相提并论。回首北师大珠海分校,前校领导层中的问题最直接反映在对老师缺乏基本的尊重,无论是对待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创业功臣、还是青年教师们都得不到应有尊重。某些学校官僚甚至用违法方式铲除异己。校领导带领保卫队伍公然集体殴打持不同意见老师。院领导带着武警,坐着警车去参加全院老师的春茗聚会。教师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学问人拥有基本尊严,教师有权利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目标。有人说过:一个对教师缺乏起码尊重,甚至以亵渎教师为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教师所追求的理想主义教育改革实践,与学校官僚体系、利益集团的目标南辕北辙,在校园权力的暴政下,理想就被腰斩乃至践踏。

多年的历史沉积,大学形成行政主导的官僚系统,盘根错节,长期缺乏监督,缺乏问责,自然衍生官官相护的大官僚局面,并以稳定为理由,拒绝公共监督,把校园的天空遮盖起来,与大众逐渐隔离疏远。在这种生态下,大学容易产生官商大勾结,产生大腐败。大学集权者憎恨、畏惧公共监督,害怕批评的声音。以损害学校声誉为理由,采用删除、屏蔽等手段,企图抑制开放讨论的平台。公共话语平台让官僚头痛不己,但这却是对官僚体系进行监督的有效工具。因此,维护与打压公共话语平台往往是发生于监督与反监督战场上最为激烈艰苦的战斗。

教育的市场化加速大学的扩张,原来作为的事业单位的大学,现在每年有几个亿,十几个亿资金运转。但是在大官僚主导的体制下,行政主管与监督职能混杂,监管机制远远滞后。媒体对大学的各方面的讨论,批评和质疑也越来越多。其批评实质和关键,是珍惜和维护教育的公共利益!大学的公共性决定了大学必须向社会毫无保留地开放,必需接受公共监督,建立阳光机制。2008年春,北师大珠海分校老师们创立“开放教室”网络论坛,“开放教室”网站成为校园师生表达意愿、议论校政的重要公共空间,这是北师大珠海分校教师们思想大解放的实战经验和民主硕果。广大师生参与构建校园网络公共平台,表现学校面向师生,面向社会,接受公共监督发展的重要进程。教育的公共参与在一定程度制衡教育的官僚体系黑箱运作。

我们的教育走到今天状况,急需的并不是基建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和院系的增量拓展。最重要的是建构大学民主制度和阳光机制,以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作为基础,广纳人才,以思想塑造大学。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这决定了大学的公共性质。培养怎样的人,体现社会的公共利益。大众期待大学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作为社会公共道德的楷模与表率。大众期待大学培育和体现人的基本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如此方可让大学成为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家园。教育作为中华民族及人类的寄托,培养创造未来的人,是大众的事业,亦是大众的理想寄托所在。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之大不仅要超越大楼和大学者,更应响应大众的呼声和期待。大学应成为大众之学,吸引大众的参与,接受大众的监督,引领大众从思想与成见的惯性桎梏中解放出来,激发民族与国家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在此进程中会成为重要的理想主义先锋,以艺术教育的改革探索,推动各个领域文化与思想的进步解放,让教育空间不断地闪耀理想之光,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

2009年6月于上海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艺术教育,理想主义,创造力,批判精神,公共交流空间,开放教室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