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方鸿渐们”的当代嬗变
“方鸿渐们”的当代嬗变
作者:    来源:TOM美术同盟    日期:2009-04-27

身为素描教师,说句实话,我每年都要为接触军训回校上第一节专业课的新生发愁一次。正如我曾说过“学生是无罪的”,这些无辜的颜面,都经过层层的残酷竞争才争到这十几、二十分之一机会进来的,他们很多人来自贫穷农村。事实上,多数人是奔着通过读书在城里找份工作来实现改变命运目标的,有纯粹艺术理想的人极少极少。就个人态度而言,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之下,“读书找工作”这样直接的功利观本身没有太大的错,或者说可以理解,我也来自农村也短暂经历过这样理解“学艺术”的阶段。问题是,社会上艺术岗位的有限存在在艺术和教育市场化跃进造势中被无限放大,其所产生的错觉暴涨了学子的功利欲。当这种种不切实际的欲望与艺术教育的特性、艺术的学术性等对应互动时,以及更接下来与进入社会后的社会现实对应验证时,巨大的反差扭曲了学子们的正常心态,“怎么办”、“何处去”的“拯救”呼唤就这么叫开来了。

每对新生,我会习惯性来一番“大家做好目的不太明确地通过实验、尝试、争论、玩耍、乱想来学习艺术的准备”、“我们可以通过尽量有效的交流理解艺术,但别奢望在我这里‘学懂’艺术”、“艺术涉及一些技术和知识,比如透视、调色等,但绝不保证在这里学到‘找工作’的本领”的话。对于艺术,我本人就还在学习、探究中的;但说这些话还出自我“打埋伏”、“打预防针”的心理:学艺术的,无拘束轻松上阵;学以找工作的,可能找错对象,失落、无聊、偷懒、逃避非我责任。数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多数时候面对着的是消极和被动的局面和结果——尽管我常常换位地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现在的学子,学习中普遍存在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带有中学上来的坏习惯,“细节怎么做”、“方向怎么走”、“标准答案在哪里”地等着老师“填充”。大学之前的教

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自觉问题,举个例子。我眼下正在给一班低年级学生上素描课,在倒数第四周的时候,因为内容涉及素描写实基本功问题,而美术馆喻红的展览正好不远万里送上门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喻红的艺术如何暂且不论(学生几乎还没进入思考这类问题的层面!),从专业的角度讲,她的写实技术必对学生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我跟学生说这样的学习很重要,用心看下来,比在课堂上不明不白浪费时间磨几天洋工学的东西更多,我还提醒学生注意展览中有关构图、材料、局部细节处理等等专业方面的问题。我亲自把展览开幕的时间告诉学生,连怎样去美术馆的路线都说了。在倒数第三周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上网搜索我的素描专业文章麻烦,我亲自把自己的论文整理为一个整体贴在博客里,告诉他们网址,希望他们既然正在一个老师手下学习,了解一下该老师对所上专业的观点是必要的。

在倒数第二周——就是课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就这两件事对学生做一个考查,看看学生是不是有些看法、想法提出来讨论、争论,合力把做这事过程中的信息(一定是关于“学习艺术”的!)有效传益于全班同学,对教师的我而言也是个跟学生互动的重要线路。但是,一个班30个学生,只有一个女生做了上述两件事,她可能担心我让她复述我论文的观点和看法,还特别声明说没什么耐性看完或没完全看明白我的文章。我还能怎么办呢?我反问学生,这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集体沉默。我于是只好按我观察和理解“帮”他们分析说:一、文化课多(还有讨厌的政治课)、课外活动多、聊QQ多等等没时间了;二、老师、艺术家没料甚至令人反感,不想看。对于“一”,我无话可说,也非我责任内;对于“二”,首先要把问题提出来沟通一下,我这人宽容、开放、民主,没问题的,接着若沟通也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罢课,把我给休了,换另一个高师上。说完,还是集体沉默——现在的学生多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是见多了的。其实问题大概不会是“一、二”,而是逃避和不主动。坐在课桌下被灌输“标准答案”惯了的学生,你最好把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装好,然后帮他们打开耳朵、坐在他们身边手把手来说和教,否则难保他们不混日子、蒙文凭。而在这两件事之外,类似的去看看中外专业杂志、网站、画册、书籍等,还更难上加难,再勿论主动去补充非专业之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等等知识和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了。李小山先生说过现在美术院校中很多教授几乎不读书、知识陈旧、观念落伍的话(大意),据我观察,学生的情况何不更甚!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当然不可能样样知识都精通,但艺术可以说是最“杂”的专业之一,艺术品是各种知识交汇、综合的最可能结晶点,视之为职者,应随时做好面对、了解、学习新知识和增长新能力的思想准备,如果摆在目前的学习机会都不主动挖掘、珍惜、把握,难道祈求人人都是天生的才?如此而言,用心的、悟性高的学子,几乎不存在“救我的前辈在哪里”的问题,因为美术史和现实社会中,你其实有无数的师长、导师、长辈、名家、大师。

学生个人永远是一幅画、一篇论文、一项艺术活动的主人,你的艺术、你的学习掌握在你的手里。是何种思想、观念、想法;创作资源来自哪里;用什么材料、媒介制作;如何占有空间;如何或是否跟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发生联系;怎样进入社会以及针对什么社会问题;涉及更具体的互动、公关烦人细节怎处置……有多个方向要操控、消减、加强,很多情况、内容甚至之前无法预期须边做边把握,这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具备很多知识和能力,你随时要学会自圆其说、据理力争、独立调查论证。我们的中学教育在职业思维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主体自立教育、认知世界和适应生活教育等方面恰恰是欠缺的。这岂是仅仅被动倚靠时间有限的课堂、能力有限的老师、缺陷百处的教育环境可以解决的?艺术的特殊性也要求学习它的人有超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艺术,确实不是人人都合适以之为职业的,人人有权学习但确实必定不会人人都能学好艺术。

无梦不为青年,劝青年完全不做艺术梦不合现实逻辑;深陷“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可能赌掉青春亦弥该警惕。我倒建议“半醒半梦”,这“半醒”的理性,正就留着思考如我此处的这类啰嗦话,在路上或正欲上路的“学艺人”,好好想想吧——如果,你本来就是个“真的当代方鸿渐”,成心想蒙个文凭混日子,就当我啰嗦是了。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苏坚,艺术教育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