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上海画廊业发展格局溯源
上海画廊业发展格局溯源
作者:    来源:《艺术市场》    日期:2007-07-05

作为画廊业发源地的欧洲,画廊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艺术市场的主宰,承担着艺术家的作品由艺术品走向商品的主要途径。美国后来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与艺术品市场的中心,美国人以其天生的商业头脑,经营着世界最出色的画廊,美国的税收制度鼓励艺术投资,促进了画廊业的发展。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西方画廊制度的国家,曾经以其雄厚的资本占据了世界艺术市场的半边天,东京银座聚集了日本多数的顶级画廊。韩国这些年画廊业发展迅速,甚至超过了日本,2005年末,号称“世界最大”的韩国阿拉里奥画廊(ARRIO)挺进北京,以其强大的规模展现出对占据中国艺术市场的野心。

作为世界级商业和文化大都市的上海,画廊业是亚洲的“发达地区”。

目前,上海已经有各种类型的画廊800多家,其数量已经可以与新加坡、汉城、中国台北、香港等地区等量齐观。这些画廊中多数为私人画廊(多数人称之为画店或画摊),规模小,经营作品的质量档次高低都有,既有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高档作品,也有面向一般消费群体的低档画作,除了经营作品,还进行一些配框、装裱等其他业务。只有少数画廊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实行西方的代理制,有明确的定位,专业性较强,如上海龙画廊、华氏画廊、艺博画廊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和更加地开放,许多外国资本进入上海,创办画廊,其中有香格纳画廊、杰画廊等。同时,由于上海市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对老工业厂区进行改造,形成了四个创意产业群:普陀区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即莫干山50号)、卢湾区太康路、静安区昌平路、黄浦区福佑路,集中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国和中国许多地区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这些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既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上海画廊业的萌芽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国际商港后,外国资本大量输入,资本主义工商业急遽增长,因太平天国战事或其他战乱来沪居住的官僚富商与日俱增,外国机构不断涌入,来上海的各国人士不断增加。这样,以商业和近代机器工业为基础,上海逐渐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经济的发展,加上新市民阶层的兴起,他们对艺术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这些都吸引着各地的画家向上海聚集,使上海逐渐取代扬州成为清代书画市场的中心。

在上海艺术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专门以兜售书画金石古玩为职业的中间商,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据葛元煦《沪游杂记》载录,一些专门以兜售书画金石古玩为职业的“掮客”活动十分频繁,并且时有发生美术作品的买主拿到的买品,与原先通过掮客向美术家预订的订件原样要求不符的情况,因而引起与掮客之间的纠纷。这些中间商其实扮演着今天艺术市场中经纪人的角色。创立于光绪年间的飞丹阁是一个书画家俱乐部性质的团体,设有书画买卖部,经售书画家作品,或替书画家代购收藏品。活动于1911年至1926年间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几乎每天晚上有掮客到馆里兜售美术作品或为买主向书画篆刻家预订作品。题襟馆本身实际上亦兼有中间商性质,外地来沪卖字、画、印而未定居的书画篆刻家,一般由题襟馆代订润格和介绍作品销路。

同时,还出现了迎合书画市场需求的书画店和笺扇庄,主要集中在今河南中路、福州路、山东路一带,先后出现的有九华堂、九福堂等数十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10)年的朵云轩。这些笺扇庄的经营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店家主动兜揽生意,觅寻大小书画家作品,张挂于店堂和橱窗,售后按1/10收利。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上的王星记扇庄,每天都由店里派专人外出与大小书画家联络,兜揽书画件。另一种是店主雇佣画家为其绘制笺扇作品,以谋取利润。任伯年初来沪时曾一度受雇于古香室,虚谷亦曾专为九华堂画过笺扇。还有一种是书画掮客与笺扇庄之间的倒卖生意。

美术展览是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一种交流载体,艺术作品通过展览会进行展销,因此,展览会是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1月,苏州教育会劝学所主办各学堂成绩展览(图画、课卷、手工)开始,美术展览在上海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艺术交易形式而盛行,各种美术展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这些美术作品展览,多半是由书画店和笺扇庄等中间商来承办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书画店和笺扇庄承担起了一定的画廊功能,是上海画廊产生的萌芽。

另外,由于聚焦在上海从事中国书画篆刻和西洋美术的艺术家人数众多,需要举办美术作品展览的数量很多,出现了专门提供美术展览的场所。如坐落在西藏路的宁波旅泸同乡会大楼,三楼、四楼、五楼均设画厅,从1936年8月8日起举办过美术展览189次。坐落在成都路470号南京路口的中国画苑,自1943年9月8日举办现代名人书画展览起,共办过154次各种美术展览。坐落在西藏路近金陵路的青年会大楼,底层和二楼均设有画厅,自1923年5月4日举行钱化佛画佛展览起,前后办过51次美术展览。坐落在贵州路的湖社画廊,自1932年10月15日举办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起,共办过57次各种美术展览。还有国货公司画厅、大风画廊、上海画廊、永安公司画厅等,亦办过许多美术展览。

画家们也走出文人书斋,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吸收新文化素养,反映时代意识,主动与商业和民间艺术接近,使笔墨和内容上努力符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审美趣味,雅俗共赏,此形成了“海上画派”。这些画家或组成书画团体,如上所述的题襟馆等,或依靠这些中间商或书画店、笺扇庄,出售自己的作品。或者通过举办展览销售,在展览过程中,每件作品都标注有价格以便消费者购买,表现出很强的市场意识和自我经营意识。

这些书画店、笺扇庄以及承办美术展览的公司,为上海画廊业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对今天上海画廊业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往今来的变化

上海今天的画廊业按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商业街区和文化街区两个主要部分。商业街区主要在卢湾商业区、黄浦商业区、静安商业区、浦东新区黄浦江沿岸地段、徐汇商业区和长宁虹桥开发区。其中黄浦商业区内的上海豫园商业旅游区便是从清代起就是一个重要的书画市场,上述的飞丹阁和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便位于这里。文化街区的画廊群主要集中在卢湾区的绍兴路和泰康路、虹口区多伦路以及黄浦区福州路。绍兴路曾经是法租界一条住宅区,上海开埠后,外国机构以及外国人士大量进入中国,外国商人也在华投资经营。法国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因此在法租界的法国人对艺术品有着很大的需求,无论是作为家庭和办公室装饰,还是作为收藏。因此,上海画廊集中在绍兴路也是有着文化的历史渊源。

当时书画店和笺扇庄的经营方式对今天上海画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画廊出去觅揽大小书画家作品,张挂于店堂和橱窗,售后按十分之一收利,这样的经营方式相当于代销,在今天上海画廊还是非常普遍的。笺扇庄雇用画家为其绘制笺扇作品,以谋取利润,这也和今天上海画廊签约画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且这些书画店和笺扇庄在今年的上海还大量的存在。这些画廊根据社会的审美需求提供适合的艺术作品,占据了上海画廊业的大多数,有着很强的市场意识和活力。

今天的上海画廊有不少就是以提供展览场地或组织展览活动为生存,如BizZrt就是组织艺术活动为主要的经营内容,甚至有的实行代理制的画廊也有出租展览场地的业务。在90年代,商业文化兴起,许多画家脱离国家体制,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展览和销售他们的艺术品,因此这种经营形式适应了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对形成于民国的艺术市场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而画家们组成的书画团体,其实相当于今天的艺术家工作室,清末的飞丹阁是由书画家殷宝(纪平)的父亲创办的,设有书画买卖部、书画家集会室(内设有笔、墨、纸、砚和书画桌等)和专供书画家借宿的住宿部。今天,位于苏州河上的东大名创库就是一个类似的团体,由王子卫于2005年创办,集中了王立信、金昂和邬文斌等几位画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并且有一个展览大厅,展览并销售这些画家的作品。而画家也可以聚集在一起交流创作经验和感悟。

回顾清末和民国时的上海艺术市场,可以看到那时市场甚至较今天的活跃,经营形式多样,艺术品走向商品的途径多层次且自然,为今天上海画廊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同时也是今天上海画廊业格局形成的渊源。我们不能总是在批判上海本地画廊都是不上档次的画店或画摊,推行纯西式的画廊经营模式,而要看到今天上海画廊业的格局是有着自己的发展渊源,并且这种中国传统的画店形式是适应上海的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的,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字:画廊,上海,上海画廊,发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