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独立策展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独立策展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作者:孙玉洁 郝爽 刚罡 辛欣    来源:《艺术市场》    日期:2011-11-25

跨行策展人,靠谱儿吗?

“一个艺术家找策展人合作,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艺术作品在学术上的高度。艺术家与策展人合作也想了解今天的策展理念、策展思路,因为艺术家可能和策展人思考的不一样,可能会有很大区别。当然也不能排除,艺术家选择策展人也有商业的因素在内,可能由很多复杂的因素造成的。”黄笃这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协商、对话的过程。一个策展的过程就是与一个艺术家、一个空间、一个机构的对话过程,而不是一出现就和谐的过程,除非一方特别强势,另一方只能跟着思路走。最佳的状态是艺术家与策展人一起讨论想法,在协商中会讨论出很多问题,比如艺术与空间、人、语境、社会的关系。策展的工作谈起来很抽象,在实践中很具体。如何避免作品之间互相干扰?如何突出最中心的想法,让每件作品都能呈现出独特性,而又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包括一个钉子挂在哪,字贴在哪,都有审美关系和逻辑在内。比如高孝午想把字跟着阴影贴,我觉得没有必要,那样字就变成了对阴影的解释。我认为作品很严肃,字是独立的语言,因此建议把字贴平。我还建议将佛安排在最里边、最安静的地方,让光线暗一些,他觉得我讲得也有道理。”

“展览的运作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但是如果能够在展览之前就跟主办方与艺术家有比较清晰深入的沟通之后,这种不可控因素就会少很多。我在刚刚结束的798群展中,大概邀请了三十多位画家,每人选2至3幅作品,这个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优点是人数比较多,缺点就是协调起来会很复杂。有的时候有些作品虽然很好,但是真的不符合此次展览的核心内容,我也必须要很坚决地‘pass’掉,除非你有更合适的作品,我不会因为你的名气或者其他原因就影响了我整个展览的方向。这是一个主题比较明确的额展览。”谭秦认为,更重的是沟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许会不断有新的画家进来,那么我会和主要参展艺术家沟通,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位画家的作品很好,也很符合这次展览的理念和主题,我就会在一个可控的原则里把他的作品加进来。这就是独立策展人比较灵活的一面。”

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如何处理?“有时策展人太有前瞻性,或者艺术家太前卫,主要是观念上不合拍,或者审美趣味不一样,关键要看如何应对。如果策展人觉得艺术家是中心,服务好艺术家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艺术家认为策展人有前瞻性和想象力,可能会马首是瞻,策展人会帮助艺术家逐渐走出自我,在艺术上有所突破。”顾振清认为有矛盾是好事,“如果一个展览没有出现问题才是悲哀”。

很多人质疑,画廊老板不应该成为策展人,因为这中间会有太多利益的牵扯,策展人还是应该具备“独立、客观”的思维。但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黄笃举例说明:“画廊老板也可以当策展人,身份的问题没有那么绝对。美国有个画廊经营者叫Jeffrey Deitch,他也策划过很好的展览,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策划过“后人类”展览,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不是说做这个展览为了作品卖多少钱,而是通过展览讨论一些问题,这也是很好的。在中国有些策展人身份不明朗,过于功利化,把展览变成个人的、商业性的活动,这也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因为他们走的就是商业化的模式,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策展人要有策展人的操守和职责,要有对未来的把握,对艺术潮流的分析,我觉得这才是核心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艺术家当策展人,有“跨行”的嫌疑,但是这种事情,永远都是见仁见智。顾振清就认为,艺术家当策展人“没有问题”:“如果艺术家客串策展人,把握整个展览的全过程、全要素,这是很好的。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身份之间是互相有冲突的。艺术家做策展人的时候,容易接受一些艺术家的创意和方案,如果将这些创意和方案用到其他作品上,这牵涉侵害知识产权的问题。所以艺术家和策展人最好都比较专业,比较独立。艺术家客串策展人可以是一种体验,策展人当艺术家的比较少,做作品的也比较少。”

梁克刚本人也是位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创作和策展工作两者并不矛盾。艺术创作是纯粹个人观念的表达。作为艺术家大多是被动的被策展人选择。而策展人是类似于组织、管理、协调的工作。两者发挥的是不同的能力。

如果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策展人,策展在艺术生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彭玮也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家可以是策展人,因为有那份对艺术的敏感与特殊理解,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其他人更加合适。但是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从综合素质方面考量,艺术家的本职应该是艺术品的‘生产者’,他如果专心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无法很好的兼顾,所以一个好的艺术家也许成为不了好的策展人,策展人毕竟不是他的职业,可以偶尔客串,但不能长此以往。”怎样处理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关系?“策展人其实说得直白一些,应该就是个体力兼脑力活。他要帮助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如何处理与外界接触的关系,如何把握自己艺术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应该是服务型的一种姿态,而不是去主导艺术家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沟通、合作与服务的关系。”

策展人是“夹板气”还是“万金油”?

关于一名合格的策展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顾振清认为:“好的策展人肯定从学术水准考虑,因为展览的水平,展览的学术标准是第一位的。还有些商业型的策展人选择艺术家要考虑商业利益。另有些策展人可能更注重与艺术家等人的相互关系,面面俱到。这几类策展人构成了中国策展的丰富风景。我觉得如果是独立策展人更应该以学术标准为圭臬和指导,否则很容易变成一个江湖性的、商业性的策展人,然后不受重视。只有把展览搞好了,你的品牌效应才会聚合起来。好的策展人不会什么展览都接,会注重主题与艺术家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艺术家参展。另外选择一种非常有能动性的,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艺术家,这样策展才能做得比较精到和集中。如果不这样做,群展可能只是一盘散沙,一场Party。”

谭秦认为,在一场展览的策划中,很多时候策展人更多的是扮演类似于“轴承”的角色:“我个人认为,策展人扮演的是非常被动和受夹板气的角色,但对我来说这正是乐趣所在,因为你一直处在一种博弈的状态。最初肯定要就展览的内容和方向达成一致,并确定这个项目要不要做。如果确定要做,那好,我们再坐下来谈细节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你不要预期太高,希望从这个展览中拿到多少多少钱。如果这样想你会非常痛苦的。我相信有很多的展览肯定是中途就夭折的,那这就是三方的沟通没有成功。这其中肯定是有人想要从展览至中得利的,如果没有得到,那么展览就很可能夭折。还有很多其他的不可控因素,比如说主办方的展览场地临时有变动、或者是玻璃碎了漏雨了,等等。”总结来说,就是“展览中策展人没有主动性,就是在甲方与乙方中间做一个轴承的工作,并且能够在这中间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就可以了。”

如果要开个展,通常会如何选择策展人?彭玮认为:“我认为艺术家选择策展人有几方面考虑:首先,他是否真正的欣赏,懂得自己的作品,有所理解与感悟;其次,策展人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很好的与合作的各方沟通,协调一些事务;再次策展人是否能从学术角度为艺术家考虑,展览能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对自己艺术道路上能有所指点与助益。我希望艺术家与策展人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怎样处理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关系?“策展人其实说得直白一些,应该就是个体力兼脑力活。他要帮助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如何处理与外界接触的关系,如何把握自己艺术的方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应该是服务型的一种姿态,而不是去主导艺术家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沟通、合作与服务的关系。”

彭玮认为,一个成功的策展人应该以下特质:“对艺术热诚,为艺术家服务的精神,自身具有良好的学术眼光,与各方面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专业操守,艺术理想与见地,力求能够做到保证每次展览的质量,自身就能是“品牌”的保证。”

“概念先行常常会使艺术家陷入创作中不由地会对其进行的境地,但在我看来,艺术的责任应该是提出而不是回答问题。我更赞同实践先行,通过实践,引发观众的思考,而这种实践不仅包括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也包括策展实践。”

关键字:独立策展人,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