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弘一法师:如何从风流才子成为空门高僧
弘一法师:如何从风流才子成为空门高僧
作者:    来源:凤凰网    日期:2010-12-20

丰子恺:李叔同出家是为了探究人的灵魂

曾子墨:作为艺术教师的李叔同,培育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等,一大批艺术大师,但不久后,他以盛年出家,他为什么出家,无论是他的旧朋挚友,还是他的学生拥趸都有很多揣测,有崇敬、有叹惋、有困惑、有演绎,甚至有误解,有讹传,但这些终究不是李叔同自己的声音,两段人生轨迹,两重天地,他本人从来没有正面解释过转变的原因,这也使得李叔同出家一事,成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

解说: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这天,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路上,从这里离开,结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学校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陈星:即便是在李叔同出家以后才入学的新生,在他们后来的写的文章当中,都反复地回忆到经亨颐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喋喋不休地,一而三再而三地强调,今后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像李叔同这种行为他认为是可敬而不可学,也就是值得敬佩,或者值得尊敬他,值得理解他,但是大家不要学他都出家了。

解说:这张照片就是爱徒丰子恺和刘质平,一起到虎跑寺为老师送别。

李莉娟:我祖父出家,刘质平也是在他左右,他写字的时候在他旁边给他磨墨,所以刘质平有很多我祖父的一些墨宝在他手里头收藏。到最后抗战的时候,刘质平都是用生命来保护这些个墨宝,现在已经把这些东西,大部分捐给了浙江平湖纪念馆里。

解说:在出家后的书信中,弘一法师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师生涯,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李叔同没有正面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在叔同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不可捉摸”。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出家后的那个新学期柔石入校,他一直仰慕李叔同,但遗憾与先生失之交臂,后来他还特意模仿弘一大师的僧人装束,留影一张。学校还是那个学校,但是集大成的艺术教师已经不在了。

李莉娟:我去过他那个教书的地方,想走一走我祖父的那个路,他去过的地方,我想我也尽量要走到,那个时候第一次,我到杭州,到浙江,他们带我去到我祖父教书的地方去看看,去凭吊凭吊,曾经我祖父在这个学校里教过书,哪间宿舍是他曾经住过的地方,感慨万千也是,曾经住过,当时我没有这个缘分来看看来,现在来看看来,有时候这个房子还没有改变,我也是很有幸运的。

解说:这双补丁上再打补丁的僧鞋,大家曾穿着它,走遍了多少座中国的名寺古刹,弘扬佛法。林语堂感叹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尘世间少了位艺术全才,也有人庆幸,佛门多了一位高僧。泉州开元寺是大师后半生长居之地,这里保留着大师的众多遗物。弘一最终以苦行僧终其一生。他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李莉娟:律宗在佛教讲是最戒律非常严谨的,主要是持戒,过午不食,是他持戒的这个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吧,另外他这行动坐卧所有的一些举动,都是有戒律来约束的。那么律宗呢,到那时候已经失传了,没有人来修,他就把这个继承下来,学习律宗的一些著作,另外研究律宗的经典,成为现在被后人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也是说他对律宗的一些贡献。

解说:而李叔同出家的虎跑已经没有寺庙了,这里前两年修建了一座弘一大师纪念馆,基本复原了李叔同所住过的小房间,纪念馆的后山上有一座舍利塔,也是弘一大师留下的印记。

李莉娟:那个舍利塔文革期间就没有了,后来就又重新修建的,虽然现在这个舍利塔里头,没有他的骨灰了,可是它还有这个塔在,还有这个原址在,还有埋他骨灰的那一抨土在,我就认为那里就是我祖父的遗骨在那里头,我每次到杭州去,无论是什么事情到杭州去,我都要到虎跑去一趟,到那塔上去。鞠三个躬是至少的了,要在那多停留一下。

曾子墨: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弘一大师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性格上的一大特点,“认真”的缘故。

解说:这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弘一大师的照片,在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星:他跟夏丐尊要告别,夏丐尊请他到照相馆去拍一张照片做个留念,然后他到照相馆拍照,这个时候附近还在轰炸,而他拍出来的那个形象,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常看到的所谓的标准照,很慈祥,带着一丝微笑。

解说:此等风光和定力,让夏丐尊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弘一大师的须发已比从前白了许多,照片中的大师只有57岁,却比一般人显得尤为苍老,执著的性格和悲悯的情怀,在一点点耗费着他的心力。

曾子墨: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敬仰弘一大师的声名,曾经找到他,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东渡弘扬佛法,面对来人,弘一法师愤而说,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几天后,他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把自己的居室改名为“殉教堂”。

解说:大师当年的手迹,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如今仍陈列于福建泉州开元寺中。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厦门,友人劝大师内避,他却说,为护法故,不怕枪弹,他教育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弘一法师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时事未平静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

1942年10月13日,他写下这副字成为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这样随意地写在一张用过的纸上,小巧拙朴,毫无雕饰。“悲欣交集”的旁边写了三个略小的字,“见观经”。

陈星:其实李叔同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早就想到,别人后世可能会对他这个四个字,有误解,所以说你们在仔细观察的时候就知道,悲欣交集四个字体的旁边有三个字,叫见观经,也就是说提醒后人,你们在理解这四个字的时候,要根据佛经上的意义去理解,假如他不这么考虑的话,他没有必要在悲欣交集四个字旁边写见观经三个字。那么既然有这样一个提醒,所以我们就要用佛教的、佛学的理念去理解悲和欣。

解说:三天后,弘一大师沐浴更衣完毕,在念佛声中保持吉祥卧姿,安详圆寂,留下舍利子500多粒,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见到三年后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曾子墨:弘一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赵朴初先生评价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弘一法师,李叔同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