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十八度灰——徐勇访谈
十八度灰——徐勇访谈
作者:满宇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9-16

徐勇:我觉得自己个人的经历、记忆和体验,和同时代无数中国人的经历、记忆和体验完全是一致的。这也是我选择记忆为线索的最大理由。我觉得别人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会产生重叠的感受,自然地对应到自己的经历和感觉。

满宇:当然这里面也有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比如像你童年的玩伴那几个人,你甚至把他们的名字都列出来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仍然不知道他们叫什么,这样的经验是你非常个人化的经验。还有你的儿子啊,包括你自己家的客厅啊,像这样一些作品,是完全个人化的。

徐勇:是的。作品中有自己童年时代的玩伴、儿子、女友、祖母的病房,这类东西非常的私人化,它给我个人的印象当然很深。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的朋友,子女,个人的情感经历,以及祖母,对吧!

满宇:恩!

徐勇:所以我觉得虽然是我个人的记忆,个人的情感经历,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也都会有自己相对应的感觉。

满宇:对这本画册的内容编排,你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不了解的人可能不太清楚。

徐勇:个人经历的顺序是主要的编排依据。几十年来印象深刻的事物和生存记忆,按照童年至今的自然次序排列。第一张作品是“不转弯的横山路”。我小时候生活的弄堂在横山路一侧,那是上海很有名的一条马路。我爷爷常说,“去徐家汇不用转弯,衡山路是笔直的”。我每天都要走在衡山路上,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满宇:我说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

徐勇:“横山路300弄”是我生活的那条弄堂。它是条西洋式弄堂,老名称叫“仙霞花园”。我在那儿从出生起一直住到11岁,后来到了北京。

满宇:这本画册的摄影作品乍看全都没有具体形象,然而实际上每张都不一样,因为你是实地实景拍的是吧?

徐勇:所有的作品都是到现场对着真实的场景一次拍摄完成的。

满宇:那为什么虚得不一样?有的有影子,有的只有那么一点痕迹,有的连痕迹都没了,只剩一片浅灰。

徐勇:虚化的程度其实对应自己的感受和态度。有的景物是现实中还存在的,有的景物则是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周围环境也大变了。不同的对象和景物怎么处理,由自己的感受来决定。感受是我的焦点。

满宇:作品里有上海外滩还有那老建筑,当时也是你周围的生活环境?

徐勇:外滩给我的记忆特深刻。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在外滩一座旧洋楼里上班,那好像是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吧。我常跟祖父去外滩看黄浦江里游来游去的各式轮船,对外滩老洋楼上的“大市民钟”的钟声啊,黄浦江啊,印象非常深刻。

满宇:那这个旧汇丰银行呢,你为什么拍它?

徐勇:旧汇丰银行大楼离我祖父上班的那座楼不远。那时候大楼门口有两个石狮子,挺吓人。1949年后它变成上海市政府办公地。文革时上海造反派在这里夺权起家,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是上海标志性的历史大楼。有意思的是现在它又变成银行了,不过是中国人自己的浦东发展银行,它又回归银行这样的功能。所以我想,上海1949年前作为殖民地城市的这段历史……

满宇:那么它对你而言,不光是一个私人的记忆了,这里面还包含上海城市的和公共的记忆。

徐勇:对,它有我对旧汇丰银行,对过去西方金融制度在中国的一些理解。一百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义扩张进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金融制度。而这种制度,正是我们当时需要的,实际上它大大促进了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工商业的发展。你革命把人家赶走,今天你又重新恢复银行功能,这中间经过了60年时间。如果历史没有这样的耽误,今天的外滩又何愁不是美国的华尔街呢!更逗的是,在打算恢复它银行功能的时候,政府机构曾跟国外的汇丰银行联络,希望汇丰银行再用钱买回或出钱租用它,再把它作为汇丰在中国上海的总部。你细想一下,这种事够逗的吧!

满宇:呵!那在上海之后就是北京了。

徐勇:对,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在东四头条1号院,是社科院的家属院。这个院子是一个清代大宅院,院子里还有很多跨院和小花园,挨着九爷府。我们家住在中院的北房,那是个完整漂亮的四合院。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跟弄堂环境形成很大反差,视觉上出了屋门四宇开阔,院落中有豆盆花架海棠树,还有青砖铺的十字甬道,四季有景色变化,特别怡人。上海弄堂的空间特狭小,看不见植物,进入梅雨季节潮湿闷热,叫人难耐。

关键字:徐勇,制造,十八度灰,当代摄影,艺术摄影,影像,胡同,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