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 > 画廊展览 > 中间地带——杨圆圆个展
中间地带——杨圆圆个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2012-07-28 ~ 2012-08-24
展览地点:在3画廊
参展艺术家:杨圆圆
开幕时间:2012-08-04 15:00
展览介绍:

三重奏

杨圆圆个展策展词

1989年出生的杨圆圆,还正在伦敦艺术大学就读。但以其成熟的3个系列《童年研究》、日常的神秘》、以及《中间地带》进入了当代摄影圈和人们的视野当中。同时,她又凭借作品《日常的神秘》获得特尼基金会学金奖。

几乎就在一个瞬间,这3个系列的作品同时打动了我。“年轻人与死亡”、“年轻人与回忆”、“年轻人与永不返回的童年”、“年轻人与陌生的世界”,等等,描述我的全部观感,而这些语汇加在一个还在读大学的年轻摄影师的身上,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呈现出心理的细节,把观看的人带到了明明是依此存在的别的场景。

看得出来,大学给予了她一个结构,一个视角。她全盘接受的那个结构,全然当作了显影液,动用心灵的法术,让她童年的记忆显像。而这一切,来自于她的直觉和自然的发生。这一发生还将持存下去。

没有什么比起用影像的比喻,捉捕树林里那个拟造的自我更加真实;也没有什么比起影像的挽留,叹息那些曾经存在的痕迹更加虚无;一个23岁的女孩,冷冷的向我们呈现童年那些难以名状的细节,就把影像的心理尺度深入到人类的潜意识的镜面。

或许只有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诗句:

“我只能说,我们曾在那儿呆过,但我说不出是哪儿。

我也说不出呆了多久,因为这样就把它纳入时间。”

作为这个展览的导游再合适不过了。

诗人棉布
2012/7/20

中间地带.艺术家自述

我生于1989年的北京,曾有人形容我这一代人是“历史中间的一代”,和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消费二字贯穿着我的整个童年--从小看奥特曼和迪士尼动画长大,考试好了的奖励是去水上乐园或者游乐场之类的地方。在当下这样的时代,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联变得越发具象而直接,一切似乎都变得触手可得,与此同时一切又变得越发遥远。我们似乎时刻都被某种孤独与疏离感笼罩着,它们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悄悄来袭。而我非常好奇,在这样的时刻来袭时,个体与她/他所处的空间环境是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我始终对“中间地带”这个词组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迷恋。它会时不时地在不同情况下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当我独自一人在陌生城市的全国连锁酒店中醒来;当我无数次在大同小异的购物中心逛完街后疲倦地坐在休息区发呆;当朋友带我去她儿时常去的游乐场,结果却只剩下一片已经拆除的空地;当我重游儿时去过的自然博物馆,却发现自己被高仿真植物模型环绕;当我无数次在异乡看到有着熟悉背景的宣传板,走近一看意识到是清一色的“建设理想都市”的标语……

有这样一个画面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之中:是在幼儿园的小后山,有一小段迷你长城,大概是新建不久的模型,看起来做工非常粗糙,上面还有一些涂鸦和卡通贴画之类的东西,在长城旁边有一组似乎年代比较久远的十二生肖雕像。一般老师不会组织小朋友去后山那边。然而每当黄昏时刻,夕阳穿过塔楼中的门洞,映照在墙壁两侧的塑料贴画上,折射出的光芒如同白日的星光,伴随着夕阳角度的下降而变幻颜色。这个画面如同一个发光的岛屿一般停驻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神秘又荒诞的美感。也是这幅图景引导着我开始了"中间地带"的拍摄计划,重新审视一些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公共空间--水族馆,购物中心,连锁酒店,动物园,天文馆等,这些我们最为熟悉却又陌生的空间。

在本次的展览作品中,“中间地带”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既可被理解为个体在空间中的状态(拍摄对象在空间中的状态,或者我作为创作者面对拍摄空间的状态),也可作为空间本身的"同时代"性的一种暗示,甚至可以是面对这些空间时的某种心理活动。然而就算被赋予了再多信息,图像本身依旧是非常局限的,它仅仅呈现了创作者的包含了极为有限的信息量的主观视角,作为摄影师我所能做的,是通过重新组合这些有些的信息,为观者提供一条模糊的线索。而标题所指的那个"中间地带",其实是作为观者的你在看完展览后心中所浮现出的那份心理图景(mentalimage)

杨圆圆2012

分享到:
相关展览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