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夜的舞台
夜的舞台
作者:安娜·比罗洛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11-16

空间没有界限,没有物质性。但它对我们来说,具有在场感。它是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半透明”,是最好的中介物,既是视觉的场所,又是视觉的结构。透过这一空间,通过它,艺术家不再是一种自由思想所代表的抽象的自由性。从它身上,艺术作品抽取一种能力,可以做到首先是一种在场感。艺术家也得到一种能力,就是具有感性。均衡感,精心取景后形成的结构,都是一些艺术家可以达到很深造诣的艺术,因为他们深谙大自然的节律,因为在内心的最深处,他们与大自然共享着这种节律。但不能将这一切都固定在一种冷冰冰的、没有血肉的完美之中。必须有一种震颤来激活这一感性,否则就会出现枯竭。

两个世界。一个梦。在隐喻的层面,是被感知的外在世界,以及内在世界。是向这一表面世界展开双臂的摄影师的内心隐秘世界的整体。
于是,迷失在现实迷宫中的闲逛者,被他脑海中的意象牵引着走,这些内在意象时而因为与外在可见事物相遇、与之吻合而受到影响。白尚仁近期的摄影作品所讲述的——因为它们确实是在叙述——就是这一相遇。本雅明所定义的“舞台”就在街角突然出现,门墙,类似锁眼的小洞,都构成了戏剧的奇迹,仿佛闪耀着电影刚刚发明时的那种虹光。

假如说,艺术家必须为空间带来结构,才能使之可见,那么,他也可以仅仅让人看到普通行人不去留意的结构之可能性。摄影师捕捉到北京一个街区最普通的夜景,将它固定在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晶般的光线之中。长长的阴影,截然的光线,来自图像后方或前方,来自摄影师所处的画外的闪光点。人物具备了一种复杂、奇异、几乎雕塑般的在场感,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不透明,那么具体,他们在大地之上的重量是那么的明显。与此同时,这一雕塑般的静止,他们凝固的眼神,仿佛完全在内省,从而让人忘却他们与现实的吻合,将他们推入幽灵和幻想的世界中。

摄影师采取了一种不易令人察觉的构图方法,在连续拍摄过程中能够在重复与差异之间进行微妙的腾挪,令人赞叹。每一个景深,都能强调出差异。比如后景中那些林林总总的小商铺,让人感到可以提供成百上千个老百姓的小故事。人们在那里相会,分手,出现撞击,产生交叉。整个系列可以完全是实录性质的。

欧仁·阿特杰在20世纪初为巴黎的各种小手工艺者留下了实录。他当时就已经知道,墙和空间可以具有神奇的效果。他将人与场所分开,又刻意着重强调后者。白尚仁采用了与之相对的手法,刻意强调将人与场所联系起来的那种有机的、血肉相连的联系。强调墙的整体性,一个人物在前景出现,而且人物总不是同一个人,还处于越位的状态,就像在古典绘画中逼真画法的效果,从而创造出这一复杂的空间地质学中的第三层沉积:叙述性。在这一空间中,人物走出了实录,进入了虚构。一旦一个系列得到构建,就有一个叙述出现,而且是坦然出现,虽然其意义并不明确。这也让我们再次明白摄影的公理:摄影本身并不具有意义。每一个观众,站到摄影师的位置,运用自己的诠释能力,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指点江山,然而摄影的客体仍将永远保持其沉默。

因此,在这个谜一般的、沉寂的舞台上,暴力的色彩与宁静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旦幻灯式的连续晕化效果将其中的块块碎片连缀在一起,它们便坦然地成为叙述。仿佛一些短片,有流动感,而又不晃动。与原始图像一般宁静——正如音乐乃是宁静之补充——但从中出现一种意义的环流,或至少是时间性的环流。叙述只能产生于绵延,产生于元素的连续性。我们完全可以听凭自己的想象力,去构建情节,去理解这两位目光永远不朝同一方向观看的男女为什么会相遇;去理解这个只有一条狗陪伴的玩耍的人;或者去理解这名男子,他与那名“红衣女子”被源源不断朝向时间和空虚行驶的车流永远无情地隔开。他们为什么相遇,为什么消逝?潜在的叙述可以是一出喜剧,一出悲喜剧,或者一个寓言。整个场景完全可以是想象中的,是闲逛者在那一霎那间的遐想。想象力与什么样的元素产生了火花?我们真的可以知道吗?即便是艺术家本人,他知道吗?

波德莱尔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产生永不枯竭的暗示。”但是,这里最终涉及到的,还是摄影:一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表面,它捕捉光线的过渡,记录下表面的光滑或毛糙,并借助于光与影的结合,记录下体积与厚度,事物的实在性,以及人类的痕迹。

艺术家之自由,正如闲逛者之自由,通过空间的短促相遇和张力,通过阴影的视觉效果,通过线条、相似性,尤其是通过自己身体的刻意移动而得到呈现。他的身体既在那里,又不在那里。我们处在被他第一个看见的图像前,占据了他的位置。通过其身体,其思想,艺术家告诉我们有关在场的问题。每一个摄影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是空间中的存在。我们都是闲逛者。

文:安娜·比罗洛
译:董强

作者介绍:

安娜·比罗洛,法国国家图书馆版画与摄影部总保管员,专门负责21世纪摄影作品。作为合作策展人,她参与了展览目录《可见之体:阿尔勒国际摄影节》(1999)和《阴翳礼赞》(川崎博物馆,2000;2001年1-2月,山口博物馆,出版目录)的撰写。作为策展人,她展出过《米诺-戈尔梅扎诺,混沌与光线,1983-2001》(法国国家图书馆,2003,出版目录);《肖像、面孔,1853-2003》(法国国家图书馆馆,2004,出版目录);《斯特凡·库图里埃:变易》(法国国家图书馆,2004,出版目录);《马里奥·贾科梅里:变化》(法国国家图书馆,2005);《让-路易·加内尔》(法国国家图书馆,2005);《塞巴斯迪奥·萨尔加多;领土和生命》(法国国家图书馆,2005,出版目录);《罗杰·巴伦,在阴影的室内》(法国国家图书馆,2006);《卡尔·德·凯泽尔。三位一体》(法国国家图书馆,2008);《七十年代,美国摄影的撞击》(法国国家图书馆,2008,出版目录);《迈克尔·肯纳,回顾展》(法国国家图书馆,2009,出版目录);《法兰西14》(法国国家图书馆,2010,出版目录);《雷蒙·德巴尔东眼中的法国》(与摄影师合作,法国国家图书馆,2010,出版目录);《约埃尔·彼得·威特金:天堂还是地域,随他去》(法国国家图书馆,2012,出版目录)。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夜的舞台,白尚仁,摄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