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喧嚣中沉思
在喧嚣中沉思
作者:龙憙祖    来源:    日期:2010-05-31

’94岁年末,张永携河南摄影家协会主席、老友王世龙的信专程从郑州来北京,把他辛勤著述的书稿交我,嘱我作序。掂着一大摞打字稿,看他那副书生气十足的模样,我颇为感慨。在我们当前这个换型转轨时期,商业大潮汹涌澎湃,名利权势炙手可热,金钱万能之风甚嚣尘上的社会环境里,居然有这样的年轻人,甘于寂寞,耽于思考,在摄影理论的荒原上默默耕耘,实属罕见,难能可贵。

本书取名《摄影艺术的真谛》,真谛者真理、道理也,它以探求摄影艺术本体特征和创作规律为目的。我从五十年代开始就迷恋此道,深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困难的课题,其原因可说一言难尽。其一,摄影只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确实太年轻了。我们看看文坛上,那历史积淀悠久的传统艺术和古老学科,例如从先秦以来最发达的文学形式之一的散文,至今还在连篇累牍地讨论其文体特征;美学,从希腊以降,多少贤哲苦心以求,至今还在它的研究对象、方法等等基本理论范畴争论不休,那就遑论摄影这个艺术王国的新生儿了。其二,摄影是工业革命和人文主义定定的产物,以摄影为发端,继其后衍生的电影、电视所组成的新的图像艺术群体,带来了艺术世界的一场革命。摄影艺术在创作工具、创作方法、创作过程以及题材范围、审美感受上都迥异于其它传统艺术,可说是前无古人,无所依傍,因而要科学地阐释和界定,难度更大。其三,从摄影界内部来说,一向重创作而轻理论,有的专业团体撤销了有几十年历史的摄影研究机构;有各种名目的科研资金、科研项目,唯独没有摄影学科的份;出版单位的选题计划里也很难有摄影艺术学的一席之地;再加上某些人置科学性、严肃性于不顾,把摄影理论作为应景制作、邀功图宠的手段,这些都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摄影研究更加雪上加霜,趋于低落消沉。我以为有必要大声疾呼,摄影创作和摄影理论作为艺术的两翼,只有得到同等的重视和发展,才是繁荣艺术、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尤其认为一个艺术门类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尊严、审美品位和成熟程度,固然依赖它在艺术上的实绩、它对人类文化、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但同时也有赖于对这门艺术本体特征、内在规律即它的基础理论研究所达到的水准,它在人文科学中的学科地位如何来制定?我在为石少华同志撰写的《摄影家要有理论勇气》一文及其它文中一再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一个民族没有深厚的理论修养,那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艺术也是这样,一个艺术门类,若没有坚实正确的理论作基础,这门艺术也是没有希望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据1992年11月1日公布的《国际学科分类与代码》(GB/F13745-92)规定,摄影学科有两类,一是“艺术学”的二级学科“摄影学”,其三级学科有“摄影史”、“摄影理论”;二是在一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里,“新闻摄影”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并列为二级学科“新闻业务”的三级学科。说明在这份权威性的文件里,摄影学已经明白无误地正了名、定了位,列入了学科分类。但是,摄影的理论实绩、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的成效如何?成果如何呢?实在令人感叹、令人唏嘘、令人悲哀。摄影学至今在人文科学中不要说与其它学科并列,也不只是矮一大截,而是几乎类同空白,无立坠锥之地。呜呼,复何言哉!

也正是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的考虑,我以为每一位有志之士对摄影艺术基础理论所做的每一探索,所取得的每一成果,都应受到鼓励,也正因此,我对河南美术出版社能够出版这种纯学术研究性著作深为赞赏,同样也因此,我在寒夜中再三研读张永的书稿,是怀着喜悦和激动之情的。

《摄影艺术的真谛》值得予以出版并正中地推荐给读者,绝不仅仅是因为在我们的出版物里摄影艺术理论书籍甚少,不仅因为我们丰富多彩的创作实践、阵容庞大的创作队伍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也不仅仅因为我们殷切期望有更多有识之士通力合作对摄影艺术基础理论的各支柱理论、各理论范畴、各分支学科理论进行卓有见地的探索,进而互相补正,构建摄影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以推动我们的摄影学科建设,更主要的是我在研读中确实感到,本书是一位年轻的摄影学者独立进行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张永是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框架、自己的阐述和论证,探索摄影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并且还能够连贯古今中外、编织纵横网络,从本体到主体、从创作到表现、从媒介功能的开发到心智灵感的生成,都有所论述。具体地说:

本书特色之一是作者从摄影艺术的本体认识出发,把全部理论基石和立论根据都紧紧地扣住摄影艺术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摄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有诸多体质方面,其中最本质意义的一是物质媒介,一是精神信息。就物质媒介来说,摄影借助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创作工具,因而对这一特殊媒体的领悟和把握,对工具和材料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开发运用,是摄影得以进行创造的物质因素、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摄影艺术终究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单纯的物质活动、媒介作用,摄影家的精神因素,即创作主体的心智个性,他对自然、社会、人的理解,对艺术本质、艺术传达的体验和思考,是摄影创作中更加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摄影家的精神信息要通过物质媒介来体现、来传达,物质媒介的开发和运用要以精神因素来驾驶、来控制,二者的辩证统一才是摄影艺术的真谛。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的照相匠,而缺少卓越的大师,归根结蒂,是没有正确把握这几个方面。作者在全书论述中都贯穿了这一命题,而第六章在比较集中地阐释艺术与美、艺术性与艺术价值、风格与流派、理性与直觉、抽象与写实等理论范畴时,又突出强调了这一根本命题。

本书特色之二,是作者在不同层面上对摄影艺术的诸多范畴,提出了自己富有创见的论点。无如对画面构建,作者认为“摄影艺术是对时空的再现和超越”、“探索和开发图像的终极效果才是我们使用照相机的真正目的,也是摄影艺术创作所应努力的方向之一”,进而把照相机的功能分为“显效果”、和“潜效果”,所谓“显效果是按正常拍摄手法所产生的影像效果,潜效果是对照相机功能及属性进行人为控制和巧妙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这是颇有启发性的。在本书第一、二、三、章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阐述了技术与艺术、画面构建要素和组成原则、形式构建与思想感情构建的关系,无论对摄影爱好者还是专业摄影工作者都大有裨益。

本书特色之三,是作者能钻进去又跳出来,既深入于摄影艺术的内部层次,又能站在整个艺术王国的高处,从大的时空背景来俯瞰摄影,找到摄影与其它艺术相关、相通、相融之处,也即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关系。在本书第五章《摄影的网络》、第七章《摄影传播学》里广泛考察了摄影的文学、舞蹈、书法、音乐、雕塑、绘画及摄影与禅宗、语教学、与传播学等的关系,开阔了摄影的艺术实业,拓展了摄影的创作天地,发展、深化了摄影艺术的审美创造功能,丰富了摄影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张永同志原来在兰州大学攻气象专业,因为挚爱摄影,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在省、全国发表了不少摄影作品而小有名气,校方破例准他于三年级时转入新闻系,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一边拍照、一边写作、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把自己拍摄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同时广泛浏览、深入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学识基础,密切关注国内外摄影动向,把学习思考研究心得运用于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自然就避免了“经院派”脱离实际和“经验派”一门心思拍片子等等偏向,这也正是张永显示出来的新型摄影学人崭新姿态、崭新面貌,使我们深感欣慰的。

张永还年轻,难免稚嫩,他的书很新鲜,难免粗疏,但只要他勇于奋进,扎扎实实地打功底,勤实践勤思索,学术品位会不断提升、前途是吴亮的。最后,让我们时时记取朱光潜老人在六十年前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语:“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已还能认识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拿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龙憙祖,作者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图像研究所所长、著名摄影艺术理论家)

关键字:摄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