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陈履生:我看王绪远的汉书
陈履生:我看王绪远的汉书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6-09

中国绘画经历了一个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最终落实到水墨的表现方式之上,由此,水墨的文化特征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本质的意义。因而水墨呈现出各种表现方法,形成审美上的多种变化,并蕴含丰富和深邃的哲思,而中国绘画的独特性于此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与文化相关的绘画,以及与中国社会地位相关的水墨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水墨作为一种语言,也就形成了天南地北的各种风格。

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同样操持水墨,同样表现水墨所蕴含的文化特质。这些不同的风格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人们仍然可以从中感悟出各自对于水墨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尽管传统水墨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笔墨体系,“六法”也成为千古不易的品评准则,可是,作为现代形态的水墨画却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规范。然而,传统水墨画艺术审美中的类如“气韵生动”的法则,还有用笔的干湿浓淡,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都有可能在新的时空中得到不同的表现,然而,传统的规范和现代审美潮流之间的差距,可能是一道深深的鸿沟。在这个鸿沟之上,人们无力、也不希望借助于桥梁来沟通彼此,人们只能在与新的生活相关的新的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不断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因此,当新的水墨,不管是以抽象的形态还是以其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社会的宽容,给予了新的水墨以新的发展空间。王绪远的水墨,正是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所特有的新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可以想象,如果在30年前,社会可能很难接纳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但是,30年之后,人们会心平气和地对待他,并且怀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来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态的艺术。这也就应和了世俗中所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绪远的新水墨,以文字为契机,通过对文字所采取的新的组合方式,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王绪远所指向的是绘画,而不是书法,这一点他和许多秉持现代书法理念的艺术家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他如果指向书法,那对传统书法的颠覆性将超过那些“现代书法”,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在现代水墨中利用汉字和书法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已经有很多艺术家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无疑,功夫人人会做,巧妙各有不同。王绪远以他特有的方式,通过各种线条被放大成面的组合,利用略有似无的汉字的形体,再加上笔法中的一些碎笔所形成的干湿浓淡的趣味,表达出了一种画的感觉。在这样一种几乎是一挥而就的表达中,王绪远也是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彼此的不同,使之呈现出他的这种艺术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王绪远的现代水墨方式尽管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抽象的传达,可是,他依赖于文字以及其他结构方式的表现,始终还是把握住了绘画中的形。比如,他紧紧抓住与文字相关的一些具体物象的形,“尼泊尔”、“泰(国)”都以具有代表性的具象的建筑与文字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文非文、画非画的感觉,将一些趣味性的表现,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他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在寻找各种产生新奇感的结构,在文字和图像的结合中形成一个有趣味的画面。在以“中”为题的作品中,他以能够让人们感觉到的世博中国馆为结构“中”字为基础,在世博建筑的整体外形的框架下,表现中国的世博与世博的中国这一理念。在这一画面中,他发挥了中国水墨传统中的“写”的方式,不多的笔墨使建筑的外形得到了较好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结合,以及具体的画面与文字的结合。

王绪远的表现善于概括很多细节,正好像他表现具体的文字构架一样,他始终以一种把握大感觉的方式去传达对于形式感的把握。他也表现出了与传统规范的诸多不同,他几乎舍弃了被视为传统命根的线的表现,紧紧把握住各类面的组合,虽然这个面往往是构成中国文字线的一种扩大。因此,在这种被扩大的线条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笔墨方式中的笔法的变化。这可以说,就是王绪远的表达方式。

毫无疑问,中国水墨的传统,给予了他许多实实在在的滋养,因此,他可以利用水墨语言肆意的挥洒,纵情的结构,这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关于水墨的表现,它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对于中国水墨前景的许多憧憬和丰富性,这也正是中国水墨语言当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王绪远作为这个巨大群体中的一员,为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所贡献出的特有的方式,是可以慢慢品读的。

关键字:陈履生,王绪远,汉书,水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