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水墨哲人的知止后返
水墨哲人的知止后返
评王赞2004年以来的创作实践
作者:谢海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4-2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大学》这段话用白话说,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应具有的美德,再推己及人,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正因为知道最后至善的样子才能镇静不躁,志向坚定;镇静不躁了,志向坚定了,人才能静下来,也会心安理得,不妄动;不妄动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思考忧虑,处事才能周详;有了这些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有所收获,得到至善的境界。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有其本质不变的一面,事情也是有所开始有结束或者说有因果的,只有明白事物的先后本质,就会接近“道”了。

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不能舍弃的追逐,没有什么不能停下来的疾驰。我们需要一个小小的时间节点,需要“知止”,需要简单而宁静,放松自己,拒绝贪婪,从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在美术界,我们看过有些画家不断地做一些出奇出格的事情,画一些出奇出格的画,成功得很容易,但是很快就被人们忘记,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很多画家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所以,我们需要一段留给自己的时间,想一些做过的和即将做的事情,溶解生命中的躁气,使生命本身的美丽得以显现。
“知止后返”是生造词,王赞以此为题作为自己个人画展的主标题,其意可想而知。

1993年,王赞凭借《出于幽谷 迁于乔木——蔡元培 林风眠》(“首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作品,方增先特邀该幅作品参加1998年的上海双年展,现藏于上海美术馆)一鸣惊人。1995年,一件大尺幅的《血浓于水——白求恩》摘取“正义·和平—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银奖,紧随其后的《灿然黑白间——黄宾虹》把他的水墨画创作推至阶段性的巅峰;期间,2001年、2002年、2003年,王赞大尺幅的创作频繁出现在国际水墨年展、水墨本色邀请展、水墨状态邀请展、影像与印象文献展等重要学术活动之中而备受关注。 

从1987年创作《天际》到2002年的创作的《高原红》,王赞一直在表达当下文化背景下自己对时代、对人性的种种思考。作为中国水墨的一个造梦者,王赞将他的文化思辩、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中国传统绘画这门在一些人看来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在他的水墨世界里,绘画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种提示和评价日常生活的工具。借助这种工具,他一边演绎着自己的艺术天赋,一边又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我们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复杂和精心营造的视觉造型中,体会到他那种尖锐的批判和审视锋芒。只是,在这个全民娱乐和商业化的时代,深邃的思想是令人生畏的,因为绘画早已被大多数的人视为娱乐和商品双重属性的什物。

王赞致力于两方面的创作:首先是试图挑战瞬间真实,努力延伸时间和文化的容量。比如2004年以前几乎所有的作品。其次,王赞想创造一个具有传统美学又具现代气息的唯美视觉王国,这一点,从他进入创作开始一直秉承,2004年以后越发凸显。王赞水墨创作的题材2004年以前和以后变化不太大,这就是他总说自己画画老实的原因。以王赞的观点来看,老实就是别人都变了,自己总得有点东西没变;不老实就是世界变了,也跟着世界变。

在20世纪90年代,王赞研究了在公共空间里极具扩张力的视觉体系并将它们表现到了艺术之中。这就好像他希望能将他所担心的、会在这个信息如洪水般视频、网络和纸质印刷品涌来的世界中消失的东西变得永恒一样。对他的作品进行回顾,我们会发现他是具有预知能力的。这位艺术家试图使我们看清楚,所有的进步将如何产生一种缺乏现场感的灾难。王赞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摆出来让我们直截了当地看,而是将他的研究成果融入了展示的公共空间的结构之中。王赞喜欢采用静态的人物造型和鲜活的带有景深的背景,常以与观众对视的方法突出人物形象,中景和近景的刻意放大本身带来一种视觉的压迫和逼近,给人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场”——让人在静穆和迫近的气息里,感觉来自灵魂的自我救赎。

用水墨画创作表达自己对文化的体验,一直是王赞作品不变的部分。他一贯的艺术目标就是在史诗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达到超验的理性和哲学的意味,所以,他画蔡元培、林风眠、阿炳、弘一、黄宾虹、郁达夫、莫朴,而这些人所连贯的轴线上串起的恰恰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他的创作活动也有就透过作品阐述出时间、人物和不能忘却的记忆。在这个时代,这种居高临下的创作态度显然有点不合时宜,有“文艺腔”之气,但也形成了他立足画坛的独门暗器和艺术风格。

“做人要老实,画画要不老实”,这是画画圈子里的行话。2003年底到2004年,中国艺术市场井喷,海外艺术基金和山东、山西、浙江等地巨额游资突袭,很多画家坐不住了,成了“弄潮儿”,成了“款儿爷”。当时有条件弄潮的王赞没有成为“大款”,他在为自己攻读的博士学位做最后的冲刺,这一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人物造像写形法则研究》写毕,他完成了他的毕业创作“三T”——《天香开茉莉》、《昙花贝叶春三月》、《灵光溢天地》,这组类似于“人物龙凤帛画”的作品挂在展览厅里异常的抢眼,除了体量上和以往的作品还有着上下文的关系,画的题材和最终展出的形制变化得让人瞠目结舌。此时,他的身份也复杂了起来,出任单位的部门领导职务。2004年,王赞在一个“变”的气场里,纠集于变与不变交替转换,很像当年的二徐的“惑”与“不惑”之争,既是矛盾的,又是互补的。若谈变化,以前是彩色的,现在是黑白的;以前写实的,现在是写意的,画得比较松;以前是伟大的,高度角色化的,现在是真实的。没变的是很多年前对艺术的真诚,他相信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是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而一件成功的作品,一种完美的境界,则有一种穿透时间的力量。鲛人泣泪,苦蚌育珠,那包含着血泪的完美作品,定会镶嵌进历史的长帛,永世闪烁。2004以后,王赞的思考开始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开始相信最美的除了是梦想还有现实,相信被记住的可能是梦想,能永恒的永远是现实。特别是到了汶川大地震,王赞和所有的中国人都看到很多人拿手刨,几十个人救一个人的生命,突然明白,生命如此珍贵。王赞画了三十多年画,突然发现这个就是切实的现在的生活,没有人想高蹈虚空,借古代或者昔日的故事发书生议论,那些眼泪和感动就是特别的实实在在,于是就有了《汶川·孩子你痛吗》这件作品。画这样的画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只为自己的眼泪和感动。

关键字:王赞,水墨,创作,实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