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吴毅水墨略说
吴毅水墨略说
作者:    来源:美术周刊    日期:2009-07-18

900多年前,苏东坡流寓黄州所作《前赤壁赋》末句言苏子与客泛舟酒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成为千古绝唱。后有李可染先生借此典移入文化思考,对民族艺术之前途深怀期冀,时有“东方既白”之呼。今又有吴毅相与共鸣,虽远在西方,却心系母土,坚信中华传统文化之生命活力。在整个世界以西化为现代化目标的激流中,他清醒地提出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论,并阐发“象思维”等一系列观点,志在自身文化源头和文化根底上建立当代中国水墨新的美学体系。为此,他不仅在美国传授中国画的美学精神,且在彼邦成立“中国现代艺术学会”,且三度邀请数十位大陆史论家赴美研究中国画问题,2008年又在纽约举办“中国水墨艺术美学体系国际研讨会”,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亦是美术界史无前例之举。

追怀往事,1924年,林风眠等在法国组“海外艺术运动社”,举办“中国美术展览”;1933年,徐悲鸿筹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巴黎展出;次年,刘海粟携300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出于法国,并赴西欧多国巡展,都曾怀有一颗希冀“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赤子之心。如果说有些不同的话,乃中西文化立场之差异。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基本上倾向于吸纳西画或调和东西艺术以振兴中国美术,对中国美术又都有些不满;吴毅却是爱吾中华文化如痴,更明确坚定地具备了以中国艺术自身为根的文化立场。他是在骨子里被中国文化熏透了的人,身在异乡为异客,乃“月是故乡明”的主观情痴。

吴毅祖籍广东中山,193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幼年在澳门接受传统文化启蒙。青年时代为新中国海军少尉,继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新时期为南京书画院画师。1984年重登东瀛,不耐久留即转赴纽约。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以其瘦高病躯,登昆仑雪峰,览黄山风云,绘金陵巷陌,画巴黎街头,吞吐中外艺术信息,会通古今美学内涵,着文、赋诗、图绘不辍,成为当今在海外沿学者化的艺术途径致力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代表之一,也是华人文化圈里,在传统自身基础上向现代形态转换的代表之一。

笔者初见吴毅的作品于《美术》杂志1982年第7期,这些上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隐约可见刘海粟的影响,但显然已以其绵里裹针似的笔线节奏和浑然整体的墨韵气象而卓然独立。此后,他出国了,但艺术的重心依然是母土。他离不开这故土,更缘于它是传统文化和造化的源头。吴毅说:“我的目标是在我们民族绘画中树立一个里程碑。”为此他于1982年奔河西走廊,赴敦煌朝圣,两度远赴青海,登昆仑峰顶,胸襟为之开阔,情感为之激扬,笔墨色彩为之升华。1983年所作《莽昆仑》,荒凉、苍茫、博大之气象逼人。

这也标志着吴毅艺术的新里程,他由此悟到了传统笔墨走向现代的契机与途径。如果说《莽昆仑》代表着他以传统笔墨为主、略施色彩的典型风神,此后他又相继推出了墨笔与色笔叠错并用甚至于厚涂犹如油画般效果的另一类风格,体现了他将五行色彩视为生命现象的“色墨同源”说。

吴毅水墨画与众不同的是,贯注着一条由《周易》生发的文化脉络,尤其《易传》之“象”说,启发他创“象思维”概念,确立了“人在主位”的主观能动意识;又以经络学悟出笔墨行气,得出“气韵是经络的生命象”的结论,并将之自然而然地化入笔墨节奏之中。

关键字:水墨,吴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