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论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发生
论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发生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日期:2009-12-31

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探讨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发生问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是怎样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不是审美对象生成转换为审美对象,从而与主体构成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本文的主要论点可表述为: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属性是在人类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历史和艺术历史各种因素的辩证发展过度中逐渐发生的;它经历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发生和随审美需要在艺术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化、制度化、惯例化而成为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对象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形态的审美发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发生的最后一个环节,标志着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发生过程的完成。

对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形态的分类,本文仅根据知觉样式分为抽象形式形态,写实形态和装饰写实形态。另外,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将在许多地方汉用“史前艺术”代表“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概念。

一、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审美发生的根据

史前及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发生这一命题本身包含着一个假设,即史前艺术的形态发生与审美发生是不同步的,它有一个从非审美对象向审美对象生成转换的历史过程。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靠的前提和基础上,我将首先论证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及其根据。

虽然从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史前艺术形态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艺术形态中可以证明史前人类和原始人在事实上已有能力创造包含审美的性质的对象,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就与当时的创造主体构成了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因为,从对象的存在方式看,它的各种不同性质是相互关联,共存于一具体对象的整体之中的。比如一件史前石器工具,它的外在形式就可能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对象的功能目的,(就像心理学中常用的鸭—兔变形图这样,鸭的图形与兔的图形能共存于一个形象之中。)这说明,对象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在潜在和可能的意义上具有丰富多样的性质,但它们能否与主体构成现实的、特殊的对象性关系.则取决于主体是否具有与对象性质相适应的本质力量。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同时,对象性质的确定性也与马克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谈到的各种不同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关系。因为很显然,艺术的(或者说审美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这样,对象性质的确定性和它与主体构成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也就因不同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而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能证明史前人类和原始人在创造那些我们称之为艺术形态的对象时,还仅只有能力从对象的实用价值或巫术宗教的角度去把握它们的存在方式的话,那么就说明,对象中美的性质还没有与他们构成现实的审美关系,就像一个还只有能力看到鸭子图形的害体。对于潜藏于其中的兔子图形是现而不见的一样。所以马克思说:“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主体是先创造对象,然后再与其发生特定的对象性关系。而是相反,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对象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正是在制造和使用对象的方式和过程中获得和显现出来的。因为所谓“使用”也就是把对象投入到一个与其它事物发生关系的结构和历史情境中,而根据整体大于部分的原理,某一对象确定的性质则只能有它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中才能呈现出来。我们之所以说史前洞穴壁画对于当时的人不是审美对象,而是巫术宗教对象,就在于它们是被置入巫术仪式的情境中,被作为巫术工具来使用和操作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同时,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的性质也是在使用对象的方式和过程中生产和揭示出来的。因为主体使用对象的过程也就是对象使用主体的过程。所以,当史前社会中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还仅只能把史前洞穴壁画作为巫术工具来使用时,也就在事实上证明了他们还不是一个审美主体,而只是一个巫术礼仪活动的操纵者和接受者,是客观化、社会化的巫术活动所使用和操作的巫术工具。

再从主体与对象性质的构成关系看。制造和使用对象的过程是把主体的欲望、动机和期待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主体被操入对象所组建起来的外在事物的相互系联之中,成为客观结构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客观世界也因此被纳入主体需要的价值系统中。由于制造和使用对象具有这种把主体与客观世界关联起来的特征,主体与对象之间现实的,特定的对象性关系(巫术、宗教、审美等关系)也就能在使用和创造对象的过程中呈现和建构起来。这说明,主体是与对象的哪种性质构成了现实的对象性关系,除了对象本身必须具备相应的性质之外(如美的性质),还与对象怎样被使用,被置入什么样的事物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以及历史情境中,起着什么样的功能作用紧密关联。

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证明在史前和原始社会中,主体不是先创造艺术品然后再创造工具和巫术对象;不是先获得审美能力,然后再获得宗教的现象力和巫术的搬作能力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还要给予充分论证。在这里,我仅从人类需要的结构和逻辑次序的关系这一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爱和相属系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人类只有先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能向高级需要发展。所以他说:“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马克思则认为:“对于一个忍饥挨俄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意味着,相对于人类最直接的生存需要来说,审美需要是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当人类还处在史前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条件下时,他们的一切活动必然首先是围绕着生存需要进行的。即使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审美需要(如在人体装饰等领域),在审美的进化序列中也是低层次的。所以,人类的审美需要和围绕着这种需要发展起来的审美能力也必然晚于人关的其他某些需要和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虽然本文的重点是论证史前艺术的形态怎样从不是审美对象向审美对象生成转换的,但在此,我应该首先谈谈这种转换的根据和一般原理。

我们认为,史前艺术形态之所以能从非审美对象转换为审美对象,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实践是一种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中介的,客观化、对象化的生产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的需要就能不断生产出来,并向新的对象、新的方向、新的领域分化、迁移和转化。也就是说,主体在劳动实践中生产出丰富的对象世界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自身丰富的本质力量。而当主体获得了与对象美的性质相适应的审美能力,有了“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时,史前艺术形态就能向审美对象生成转换。

前面谈到,对象性质与主体特定的对象性关系是对象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由被使用的对象所组建起来的事物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以及历史情境所决定的,但是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新的文化因素(新的观念,新的工具,新的社会和个体需要)等的增加,先在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就将解体,分化,并向新的事物之间的功能关系,组织结构和历史情境转换,组合和建构。这样,过去的石器工具就能成为后来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就能成为今日艺术博物馆中的审美对象。因为很显然,它们已被置入新的事物之间的功能关系,组织结构和历史情境之中了。这无疑是人类劳动实践促使人类历史生成变化的结果。

史前艺术形态之所以能从其他对象向审美对象生成转换,还与对象本身有着脱离主体的目的和意图,超越它诞生的历史情境的自律性和独立性有关系。因为这样,它就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存活到后来的各种不同的历史情境中,置入新的事物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中,被新的主体用新的方式使用,从而由此获得新的性质,转换为新的付象。虽然主体与对象性质之间特定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在每一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都是被限定的,但由于对象自身上述的自律性和独立性趋向,它则又能超越每一历史情境的局限性而向未来历史的无限性开放,生成和转换。而这也正是史前艺术形态能从非审美对象向审美对象转换的重要根据之一。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史前艺术形态能向审美对象转换的客观根据还在于它本身就是美的对象,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史前人类没有能力欣赏存在于对象之中的美,但美的对象必然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的欣赏自己的美的主体,与其构成审美关系,从而使自身转换为审美对象。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字:审美,造型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