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段炼:展览的叙事与作品的叙事
段炼:展览的叙事与作品的叙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8-06

段炼:我没有事先准备,只是围绕这个题目,我听刚才几位的发言,以及看到的作品来讲一下我的看法。尽管我没有写文章,但是我的这个简短的发言,我还是要它一个题目就是“展览的叙事与作品的叙事”。

关于“叙事”这个词,前面几位先生已经给“叙事”这个词下了定义,并且皮老师也做了阐释,那么我这儿就直入正题。我要说的是这个展览告诉我们什么呢?通过这个展览,我看到类似于双年展这样一种办展机制,这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这样一种展览机制,尽管成都双年展很多次了,从今天这个展览我们看到,它叙述了一个事实,就是这样的机制还不成熟。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作品的叙事。

我们参展的作品,我看过之后,包括画册我可以慢慢看,看了之后,我觉得这些作品放到一块,我不是说单个的作品,而是说作品放到一块叙述了一个什么呢?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艺术语言,当代艺术的语言还不成熟。这两个不成熟,我想可能既会得罪策展人,也会得罪参展的艺术家,但我是一个从事批评写作的人,如果我在这儿说好话“哎呀,这个展览真好!”我想我说的是废话。

在今天上午陈默搞了一个展览就叫“废话”。但是我想要说两句我自己认为不算废话的废话。为什么说这个展览的机制还不成熟呢?

刚才陈孝信老师讲到一点,他说展品当中有一些作品,陈老师用了一个词叫做 “触目惊心”。按照陈老师的观点那是非常好的作品,没错的确有非常好的,或者说比较好的作品。但是我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平庸的,个别的作品非常平庸,平庸到什么地步呢?平庸到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作品能够参加这样的展览。

昨天我们在看画册的时候,跟另外几个艺术批评家,北京来的,还有成都本地的批评家,我们在一块翻画册,我们就议论说:“这个作品怎么能够进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够进来。为什么我要说这个展览叙述了类似一种展览机制的不成熟,显然我相信绝不是我们的策展人看走了眼,我们策展人的水平是没得说的,大家都相信。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作品参展?这就是我们这个展览的机制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呢?有人说这是一个二流的全国美展,全国美展是官办的,是一个公共的展览。这个展览是私人展览和公共展览的结合,结合得好不好?结合的不好,这是我的观点。办了很多届了,每一届主办方和策展人要发生一些冲突,而这些冲突并没有解决,从“世纪之门”到现在,几乎是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都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相信那些非常糟糕的作品出现在这个展览的时候,当策展人在选作品的时候,我可以猜测他们的心理是怎么样想的“哎呀这些作品我要不要呢?要吧,不要吧。”最后决定还是要了。要了之后让我们一看,我们大吃一惊,所以我要说的就是展览机制还是有问题的,希望今后这个问题能够逐渐地得到解决。

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些作品它叙述了什么呢?它告诉我们的是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还不成熟。注意我没有说是不成熟的,我说的是“还不成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在我们这个展厅里看到很多模仿之作,模仿谁呢?模仿的是前些年在中国走红的里希特,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里希特尽管说是一个大画家,在西方也是公认的大画家,在中国很多年了,当他前两年在北京举办“回顾展”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批评家写文章说:“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有那么多人去模仿里希特?”然后一直到展览离开了,我们也以为对里希特的模仿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们在这个展览会上看到还在模仿,不是一个、两个艺术家,而是很多艺术家。因此,我觉得当我说艺术不成熟,或者说还不成熟的时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代表性的。

当1979年“星星画展”和“85时期”的艺术家,他们拿出作品来的时候,我们说:“哎呀,你们那些作品都是模仿西方的现代主义”。我觉得情有可原,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觉得情有可原。可是15年过去了,从“85”到现在,15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模仿,我只是能说这是当代艺术的悲哀。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模仿,而且不仅要模仿,还要参展,于是我的结论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一句又回到展览机制上,就是私人展览和公共展览的结合是有问题的。

关键字:成都双年展,双年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