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市场前沿 > 新加坡PK香港,谁能领跑亚洲艺术市场?
新加坡PK香港,谁能领跑亚洲艺术市场?
作者:廖疏    来源:《收藏·趋势》    日期:2012-03-21

2012年1月12日,第二届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如期拉开帷幕,在前艺术巴塞尔总监洛伦佐·鲁道夫(Lorenzo Rodolf)的带领下,来自18个国家的130多家画廊参加了此次艺博会。

在此数月前,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网站Artprice发布了新一轮(2010年7月底至2011年7月底)当代艺术成交情况以及全球艺术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报告宣称:过去一年最显著的变化无疑是艺术市场的地缘政治正从西方转向东方——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对艺术登陆新加坡的期望值。因此,洛伦佐·鲁道夫在前期宣传中吊足了大众的胃口,例如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将会有4万的观众,其中约有1000人为藏家。但遗憾的是,实际情况远不如预期的那么乐观——参观人数比预期的减少了25%,在销售上也没有惊人的数字。据参展画廊反映,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作品“走”得很慢,且以中低价位为主。今年成交价格最高的是,新加坡本地买家在秀瓷画廊以200万新元买下的德国观念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一幅创作于2001年的抽象画。

“亚洲牌”是王道?

不甚耀眼的销售额,并不能全盘抹煞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可取之处。可以说,洛伦佐·鲁道夫作为国际博览会界的职业经理人,从担任巴塞尔艺博会总监,到作为“上海当代”的创办者之一,再到2009年加盟artparis(艺术巴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平台,直至2011年创立艺术登陆新加坡。多年的摸爬滚打,使得自2011年“香港艺博会”被巴塞尔控股的消息传出以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拥有一场强调西方艺术的艺博会几乎毫无意义——这正是ART HK目前正在做的事……我们应该将重心放在亚洲上,坚持亚洲的特色才是我们应该前进的方向。”

因此,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展会总监洛伦佐·鲁道夫大胆革新,在邀请国际大牌画廊(白立方、Marlborough等画廊)助阵的同时,对参展画廊的质量严格控制,并将亚洲画廊保持在80%的比例——在这道亚洲拼盘上,国际大牌画廊成了地地道道的春卷。而在香港艺博会中,情况恰好相反:白立方画廊、里森画廊、大卫·兹沃纳画廊、豪斯·沃斯画廊……国际大牌画廊们占据着最有利的位置,亚洲画廊边缘化。

可以说,洛伦佐·鲁道夫打出的“亚洲牌”是属于见招拆招的行为,他曾在媒体采访中这样说过:“ART HK将会变得越来越像巴塞尔艺博会,这对于新加坡的艺博会来说是件好事。”或许,这预示着香港与新加坡的亚洲艺术中心争夺战,终于打到主战场了。

亚洲有什么?

虽然此届艺术登陆新加坡明确提出“We are Asia”的概念,但从参展作品来讲,多少有点“标题党”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此届艺术登陆新加坡的推广广告以13位国际藏家为核心,包括瑞士的出版巨头Ulli Sigg、中国大陆卡拉OK俱乐部企业大亨乔志斌、印度著名度假胜地Devi王国的Lekha以及Anupam Poddar。

或许,衡量一个艺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准,从来都不是提出的口号是否响亮,亮相的艺术家是否够排场——这些从来都只是噱头,真正的明星是那些前来赶场子的藏家以及他们所购买的艺术作品。洛伦佐说道:“在亚洲,收藏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于美国及欧洲这些拥有非常完善的美术馆及画廊艺术基础设施在艺术生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亚洲,藏家才是最主要的角色。”

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向亚太地区倾斜的背景下,洛伦佐的分析是相对客观的。美林财富管理和凯捷咨询发布的《2011年全球财富报告》表明亚太地区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财富已超过欧洲,而预计2020年中国将出现比欧洲总人口更多的6亿中产阶层消费者。而这些人,在国际拍场上呈现出的强劲购买力,正是引得美国高古轩、英国白立方画廊等国际顶级画廊近期先后于亚洲设立分部的主要原因。

正缘于此,在第一届艺术登陆新加坡中就设立了一个名叫“收藏家舞台”的项目,并通过艺术登陆新加坡的牵线搭桥,藏家之间进行互动,以求争取到更多的藏家。虽然,13位国际藏家未能挽救2012艺术登陆新加坡的销售额,但或许有一天,不断被培养起来的收藏家将会以“俱乐部”的形式出现,并成为艺术登陆新加坡的一张王牌。

新加坡PK香港,谁最有资质?

其实,新加坡与香港这两座亚洲金融之都,资历与历史极其相似: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都是重要的通商港口,在亚洲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也曾一度被称为“文化的沙漠”。虽然在2000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台了《艺术复兴城市报告》,野心勃勃地要让“沙漠”披上绿衣,并连续举办了10余年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和其他一系列博览会,但现在看来,似乎所有的这些努力都败给了艺术香港这批黑马。当然,香港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和艺术品交易的零税收政策(新加坡的艺术销售税是7%)有关,仅此一点,就让新加坡望尘莫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际廊巨鳄们掀起的香港淘金热,让原本发展水平相差无几的画廊业,立见高低——虽然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吸引国际重要画廊的加入,但迄今在新加坡的画廊圈中还没有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然,在这场争夺战中新加坡的悲情成分要重一些,如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佳士得终止在新加坡的业务后,2007年苏富比也结束了在新加坡的业务,其后这两家老牌拍卖公司将亚洲业务全部放在香港,在成为香港艺术市场崛起的撬板之时,也成为制约新加坡艺术市场发展的一件利器。

但就目前来来看,香港也有它的劣势,如本土画廊数量较少,更多时候只是充当一个短期交易的平台的角色,并没将本地的艺术氛围培育起来。这样说来,新加坡在这场较量中还不算失势——它具有东南亚地区密度最高的富人阶层,且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度也较高。在藏家才是王道的背景下,新加坡和香港算是打了个平手。欲知后事如何,只能日后见分晓了。

相关链接:

序号 参考项 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
1 历史渊源 成立于2008年5月,不过颇有点生不逢时,当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艺术市场也萎靡不少。 2011年由上海当代前总监洛伦佐·鲁道夫成立。
2 成长度 举办四届就已高踞亚洲艺博会宝座,虽然即将“巴塞尔”化让人担忧,但其成长之迅速有目共睹。 第二届规模比第一届扩大了不少。
3 展会特色 坐拥地利人和。免税天堂、交通便利的香港拥有颇成熟的藏家群体,买卖都是很顺其自然的事。 号称集中展示亚太地区最优秀的艺术以及本地区最有趣的正在崛起的艺术家的作品。日本知名画廊主小山登美夫给出的最高评价,是显示着“亚洲艺术市场的新方向”,多少有点言过其实。
4 展会规模 2011年参展商规模已发展成为来自38个国家的266个画廊,2012年呢? 2011年的90家左右,成长到了2012年的来自19个国家的133家画廊及展商。
5 展商质量 看展商会让人忍不住怀疑“这是欧美某个艺博会吧?”白立方画廊、里森画廊、大卫·兹沃纳画廊、豪斯·沃斯画廊……国际大牌画廊们占据着最有利的位置,大陆画廊边缘化。 鲁道夫的个人魅力还是可称道的,起码一些有名气的画廊愿意捧场。比如资深的欧美画廊如德国的Eigen+Art画廊、伦敦白立方画廊、纽约的莱曼·莫平画廊等等。
6 学术水平 虽然论坛、座谈等等形式数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但不得不说AAA(亚洲艺术文献库)的“学术”地位不是轻易可被取代的。 讲座,还是讲座。
7 服务水平 西方模式的成熟度还是不错的。 打造了“收藏家俱乐部”,不过多少有些服务的欠缺。
8 观众流量 63511人次的观众流量就亚洲地区而言当属领先。 四天活动总共取得31000参观人次,比去年的32000参观人次略低,也比主办方预计的4万参观人次的目标少了25%。
9 成交状况 2011香港国际艺术展销售成绩火热,高价作品几乎都落在西方当代作品上。来自美国L&M Arts的Jeff Koons大幅画作《Monkey Train》以350万美元夺得整场最高成交价。 成交状况比第一届稍显暗淡,不过部分画廊卖的很开心。成交价最高的,是秀瓷画廊以200万新元卖出的德国观念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一幅2001年的抽象画《Abstraktes Bild》。
10 媒体宣传 国际范围内的媒体宣传,很好很强大,不过聚焦点比较偏离亚洲画廊。 宣传力度还不错。
关键字:艺术市场,新加坡,香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