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会展动态 > 方力钧:以史为主回顾展
方力钧:以史为主回顾展
作者:    来源:TimeOut    日期:2010-07-30

成长史、成名史、发家史、野史……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场以史为主的回顾展,继2009年底在广州展览完毕,半年之后方力钧个人展来到北京,不过“时间线索”的名字不见了,或许时间也难以成为某条线索。

为什么说以前

“85新潮运动”时期的艺术家们对那个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是最感受深刻的,有着文革时期不愉快经历的方力钧尤其感慨那个时代在自己身上的烙印。某些别无二致的标签式人物、某个和谐喜庆的僵硬场景,那些刻板和整齐划一常示人以幸福,留人以心酸。此次展览以回顾为主,将展出方力钧近30年艺术创作中的大量资料、手稿,早期习作并专门为展览剪辑制作了纪录片,这次展览将众人已知的、当代艺术结果期之前所埋藏的大量破土期,甚至埋种期完整地呈献给了世人,一方面给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一种创作方法,另一方面也使某些习惯“以蒙为主”撞大运的“理论家、批评家”们看到了铁的事实。

展览中有很多方力钧近些年创作的作品,虽然2000年后他作品中的光头上有的长了点毛,但人们喜闻乐见的还是那些光秃秃的脑袋,和含糊不清又立场坚决的意象。对于这种被符号化了的艺术家来讲,谈论“改革或者创新”显然残忍了一点,而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那些改革或许根本不在于头发的数量或者人物由马路走到了天上。如同他对待作品的喜庆化处理,“我是作为一条原则这样对待的,无论作品核心含义是什么样的,我都要把画面处理得很喜庆。而其中无论材质如何、视觉如何,我更相信作品的内在是一致的。”大多数人不这样讲,因为发现一种材质显然要比发现一种观念容易得多。

拿什么谈今后

方力钧、岳敏君等以符号化创作而闻名的艺术家最近都在进行雕塑、装置等各方面“转型”,外界对这种“转型”常常伴随着各种猜测。

方力钧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显得很坦然,“艺术家跟作品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主体和寄生的关系,也像生命与疾病的关系,更像食物结构与排泄的关系,其他艺术家我不知道,但这是我长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要时刻警惕自己的作品与我这个人本身分裂成为两个人,一旦分裂开,这个艺术也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

近些年作品数量减少,常忙着做回顾展、出书的方力钧,想必也在经历一个艺术家在达到创作高峰后的思考期。

不过这个时期恰好成全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把以前觉得摸不到边儿的事情渐渐日常化,不知道出书和做餐厅、客串电影算不算项目内。

这场展览之后的十月份,方力钧将在山西省的几所大学内进行作品展,这是将艺术低成本化、与偏远求学者进行艺术对接系列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有一个新的方法,让艺术与社会真正有个比较好的互动。因为以前当代艺术存在的可能性常受到威胁,所以最初大家为了争一口气总是采取高成本的方式做作品,这样高成本的展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但是现在艺术不再是烧钱,做些假大空,我们要像毛细血管一样做一些扎实的事情。”

TO:为了保持光头形象平时多长时间剃一次头?谁给你剃呢?

基本上三四天就要剃一次吧,自己在家就剃了。

TO:觉不觉得做这样的回顾性展览对自己来说早了点?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了,我第一个回顾性展览在33岁的时候。大众觉得这么年轻做回顾展很狂妄,但实际上在年轻时候做这种展览对艺术家是有好处的,会早些放弃一些豪赌心理。

TO:你曾经说过你个人其实是很拜金的,你在最艰苦的时候有没有去寻找另外一种追逐财富的方式?

说自己是拜金主义是很无奈的一个话题,如果我不说我是个拜金主义的话,人家会觉得我事儿事儿的,不过通常我都会补充一句,是在这些钱财不给我带来麻烦的情况下,那它是好的。但很多情况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TO:你认为你的成功路径是可以复制的典范?

我想至少可以成为一种榜样,让大家把日常工作做得细一点。其实这种工作习惯大家还没形成,欧洲很多艺术家是习惯性地保留这些过程,现在在这种展览多了以后,对日常工作的督促还是有好处的。留着就是证据,证据也未必就是有利的,像我这个展览做完之后基本上就成为玻璃人了。

TO:对年轻艺术家说几句话吧。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都不是一下子成功的,每一步都踏实做好。

展期:8月21日-2010年9月8日,今日美术馆

关键字:方力钧,当代艺术,今日美术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