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拍卖新闻 > 多家海外拍卖行精品云集伦敦
多家海外拍卖行精品云集伦敦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12-07-17

2012伦敦精品展(Masterpiece London 2012)与大师名画周(Master Paintings Week)刚刚落幕,苏富比、佳士得和宝龙的大型拍卖会便已相继开锣。7月初的伦敦可谓世界上最火爆的收藏市场之一,只不过,这一次人们感兴趣的并非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柯纳克(Cognac)白兰地、上世纪30年代的限量版老爷车,而是那些颇具另类气质的当代陶瓷器物、格鲁吉亚家具、古代大师画作和仿古雕塑。

以日前落幕的2012伦敦精品展为例,曾为多丽丝女公爵所有的30年代Cartier艺术装饰风签名项链、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为主角的公元2世纪罗马大理石浮雕、高级定制哈雷摩托车与卡拉瓦乔的圣奥古斯丁画像并行展出。乍看之下,异彩纷呈的各色展品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堪称史无前例的“大杂烩”,事实上,正是“精品”二字构成了展览的主线,所谓“精品”,不拘门类,不问出处,只求艺术之极致,旨在构建更广阔的视野,营造更深层次的快感,诚如精品展主席菲利普·赫华特-加布尔(Philip Hewat-Jaboor)所言,正是深度的艺术体验铸就了深度的快感,人们应当明白“艺术品是如何炼就的,美感又是从何而来的”。

换言之,与其守着一亩三分地深耕细作,倒不如抛开“门户之见”,令天下精品尽入彀中。无需赘言,如此奢侈的精品收藏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不过,为此一掷千金的新贵买家亦不在少数。更重要的是,对“精品”的重新定义及其概念的外延折射出当代艺术市场的新变化与新动向: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艺术,理解收藏,又应当怎样将艺术融入生活之中?

上述问题的答案或许不一而足,不过,至少可以肯定,艺术市场的复兴已是指日可待。根据最新报道,高端收藏市场已安然度过世界金融危机,甚至可说是“毫发无伤”;拍卖纪录不断创下新高,蒙克的粉彩画《呐喊》(1895年)更是以1.199亿美元的天价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艺术品。相比之下,中端市场的状况只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大部分买家都对缺乏“认可度”与“投资价值”的入门级作品弃若敝屣。

也正因为如此,各大国际拍卖行决定抛开门类之“成见”,将所剩无几的空间统统贡献给顶级藏品,以吸引新贵买家的眼球。用苏富比欧洲部主席亨利·温德姆(Henry Wyndham)的话来说,精品收藏一直是拍卖会的重头戏,只不过如今拍卖行的营销手段正变得越来越“激进”。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精益求精”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需求。

早在3年前,苏富比的“珍藏”(Treasures)系列便已拉开序幕。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来自各个艺术领域的顶级藏品。亮相于今年拍卖周的包括由伦敦著名钟表匠彼得·托克勒(Peter Torckler)为波斯国王打造的18世纪金象钟和创制于13世纪中期的德国豹形水壶,前者的估价在100万~200万英镑之间,是后者的两倍多。

佳士得更是在“特别拍卖会”上祭出镇馆之宝——来自1500~1825年间的装饰艺术珍藏。在过去四年中,拍卖行每年都会公开展示待价而沽的“大师级精品”。佳士得策展人安德鲁·沃特斯(Andrew Waters )认为,当代“美第奇”(13~17世纪期间的佛罗伦萨统治者,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支持者)已成为新贵买家的“中坚力量”,“不落俗套的并行列示不仅造就了世界级的艺术精品展,也反映出收藏家对品味与个人兴趣的极致追求”。18世纪的Leinster纯银餐具、莫奈的印象派代表作和伦勃朗的肖像画均在“精品”之列。

“精品”内涵的变迁是否意味着“市场价值正变得比艺术品质更重要”?“广撒网”的收藏方式是否会导致艺术背景的缺失?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古董拍卖师托马斯·德尔马(Thomas Del Mar)的看法无疑颇具代表性:“人们说真正懂得艺术的鉴赏师已成绝响,但渴望拥有深度收藏的亦是大有人在。”因此,市场价值与艺术品质之间并不存在永恒的矛盾。

精而深抑或广而精?“大师名画周”的创始人之一康拉德·伯恩海默(Konrad Bernheimer)认为,两类收藏家之间,并无孰优孰劣之说,亦无相互冲撞的可能;“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关键字:拍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