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自我救赎——李克难访谈
自我救赎——李克难访谈
作者: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3-21

回溯你整个的艺术创作,包括在深圳期间画的那些人物头像,以及在上海创作的作品,大概有几个系列?

进入一个大都市,心情相对会浮躁,其实在画廊的时候我画了很多花卉,有点迎合市场的心态,虽然卖了一些钱,但并不是我要追求的,也不是我内心真正要去关注的,所以,我一直在找一些机会,哪怕挣钱少一些,一定要做我自己真正感受的东西,在深圳已经有感受了,只是一直没有条件去做这些东西,因为画这些东西,它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我做事情可能跟别人不一样,我要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支撑,挣钱来养我的这些画。而恰恰就是我到了石材厂这段生活使我将感受慢慢梳理了出来,虽然我做的事情跟画画不相干,但有我的生活体验在里面,有我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我有一个虽然微薄但相对稳定的收入,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这些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画的这些作品不是常规美学意义上的东西,这种情感可能更直接,而且从我个人体验来说,那个时候画画对我来讲更是一种自我拯救的行为。

在工作室看到你近些年的作品,还是能看到一个很大的不同,色彩上经历了一个逐渐的由暗到亮的过程,这跟你的生活境遇变化是有直接的关系?

06年,07年,08年我画的这批“有梦”作品放在一起还是有差别的,除了绘画本身的东西外,我自己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最初进行创作的时候,颜色相对比较直接,比较强烈,这可能对当时的环境难以接受直接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态也逐渐地坦然了,就像有人说的,你离不开这个环境,就要想办法去接受它,度过它。还有,对这个阶层我不可以只用同情的眼光去看,我同情谁呢,我只能同情自己,我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另外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它的存在是必然的,这是个设定好的社会游戏规则,上面有管理阶层,有中间层,这个群体是不可能取代的,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要形成这么一批人,没有土地,没有职业,只能去工厂打工。

所以说,你作品中色彩的变化,一方面跟你的工作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你的心态更豁达了。

豁达,认可,平静了。一开始那个逆反的心情,从色彩也能看出来,后来有了重新的认识,心情平静一些,事实上这个规则可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梦想跳出这个设计。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感觉多么不幸,放弃自己,社会正是有这个差别,才能有它自身的活力。然而人性文明的光辉又恰恰体现在对弱势、苦难和不幸的关照之中。

除了色彩的变化外,你作品的笔触也很粗拙有力,画面的厚度和肌理乍一看有综合材料的感觉,从绘画的技法层面来说,你吸收了别人什么经验?

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排毒”的过程。我觉得在学校受这么多年的教育,一直是一个“中毒”的过程,那种学院式技巧的东西摆脱不掉,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却要把原来的技巧逐渐排掉,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其实最早画的时候也很为难,一画别人就说像刘小东的,再一看像弗洛伊德的,一下子感觉没法画了,后来想想没必要想那么多,学院派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学院出来的,尤其是东北出来的就是这种调子,弗洛伊德的原作我一直就没见过,人家说了,我才去找他的画册看,但是我去看画册是希望引以为戒,我只是顺着自己的感觉走,久了也就逐渐地走出自己的东西来了。

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紧闭双眼,像是在睡觉的状态,这是你有意而为之?

这和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是在画的过程中感觉到的,并作为一种形式确定的。我的工作让我对生死的认识有更深的了解,我在画的过程中像在对现实苦难做一个告别和追悼,做梦的人和死去的人外观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就象生和死都是完整生命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恰巧暗和了我心里的那种感受,我觉得这种状态可能更适合我去捕捉这种感受用以表现现实苦难的东西,另外,我画得这些人最大的一个精神背景就是要有梦想,有追求。过去我们学艺术史的时候,说艺术产生有几种说法,如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等,我是不是可以加一个梦幻说(笑)。

其实在艺术史学方法中,是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他曾经说梦某种程度上就是愿望的达成。你几年来创作的“有梦”系列作品,虽然表现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现实题材,但实际上你已经超出了现实的层面,你描述的还是非现实的一个幻觉,谈谈你作品中梦跟现实的关系?

一般看上去,我的作品是写实的,很现实的,我对现实有一种看法,现实本身就是很虚妄的事情,甚至是很荒诞的事情,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我希望别人能够看到作品后面的指向,如果你能够看到,说明你和我精神相通了,如果你只是看到我画了一个人在睡觉的话,那对我来讲是一种失败,你只欣赏了作品的表面上的一个东西,看到的是色彩,是人躺在那儿睡觉,后面那个耐人寻味、神秘莫测的梦境你体会不到。我原来写过一段很短的关于我与梦的文字,“我从来都认为我只是一个循梦而来的拾梦者,梦对我而言具有莫名的吸力和推力,这可能基于某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亦或佛氏所言的某种潜意识的暗示。我常常发现某一天所经历的事情,见过的某人及时间、地点等,与我多年前曾做过的一个梦境完全吻合,当然是我依稀记得的梦境。如此我便开始怀疑其实每天的情景都在我的梦中篦过,只是自己不小心遗忘了,不曾记起了,久之我便把每天的日子都当做遗忘在梦中的情景演义。因而在我心中现实与梦无差异,界线模糊。”

你的作品不是一种表象的视觉,它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个关怀从宏观上说是对普世的关怀。

对,其实我的作品希望传达出普世关怀的情节。对我来说,画和技法是次要的,抛开色彩和画面的具体内容,我要说的是画面后面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更有力量。如果你单纯从技法上看我的作品,那你只是在观赏一幅画,我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一个大关怀,也许目前我不具备具体的能力,但我可以有这个理想。

你的这种绘画在语言观念或者风格上还会持续进行创作吗?

这个系列的作品我还要不断地去画,去呈现,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这种想法,希望人们看到我的作品就能感受到这种情况的存在,我的画人们可以忘掉,但它形成这样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让更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关怀的行列,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也许我没有多大的财力,也没有多大的号召力,我只能做我力所能及,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用绘画的方式传达我的普世关怀。

你的作品跟梦、梦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不可及的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未知。其实,今天现实的世界,并不让人满意,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永远不会满意,尤其对现实不会满意,这是人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人类本身亦然。

从你人生的经历看,你是一个不甘于固守的,对自己永远都有要求的一个人。

这就是我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这些想法的时候,相当于这个发动机启动了,停不下来,要一直向前…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自我救赎,李克难,访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